丁永全:勇挑重担 敢打硬仗

铁路建设   2014-08-27 17:31:07  0浏览 作者:余庆到凯里

勇挑重担 敢打硬仗

——记公司余凯高速公路项目经理丁永全

在中铁十一局二公司的项目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能找到他的身影。在他负责的项目经理部中,很多都是中途接过重担,然而每一次他都能带领团队努力奋战,扭亏为盈。有思想、有手段、正能量,他就是被大家誉为敢打硬仗的“救火经理”丁永全。

“救火经理”成长史

1995年毕业于工程测量专业的丁永全一出校门就扎根中铁十一局二公司,到现在已经快二十年了。

到1996年的实习期间,丁永全在单位经常是一身兼多职,他善于钻研,常常追着老师傅请教,为了一个问题,甚至几天几夜的翻阅相关书籍。通过不断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刚毕业不久的他就被单位同事看做“老同志”了。

在建设单位,怎样产生效益是最重要的,也是考查工作的一项标准,从1998年担任枣庄京福高速公路的路基工程师开始,丁永全就利用煤矸石做路基材料,获得了道路技术进步二等奖,单是煤矸石填充路基一项就为公司创造了10%的效益,盈利600万。

在进入中铁十一局二公司期间,丁永全在大大小小的工程中担任过生产经理、梁场经理、总工程师、项目副经理等职务。

丁永全正式全面主持工作的第一个工程是在思剑高速公路13标项目。2009年底,这个公司的头号重点工程,总投资3.95亿元,大桥7座,土方填挖近300万方,隧道一座,互通和服务区各一处,涵洞17座。丁永全一上场就带领队伍对制梁场提梁用龙门吊做了技术革新,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超大溶洞的安全施工。很快,丁永全和他的团队成为了全线的“亮点”。项目分别在2010年度、2011年度22家施工单位中取得综合第一和第五的好成绩,2010年度被交通部评为安全工地示范工程,不仅如此,还为中铁十一局中铁十一局争得了“贵州省十一五期间优胜施工企业”的称号。贵州省派驻思剑的纪检组领导感慨地说“你们十三标带动的不只是思剑项目,而是将整个贵州的高速公路标准带上了一个台阶。”

因为招数多、见识多、敢担当,所以丁永全成了公司遇到难啃“硬骨头”时最先想到的人。

2012年年底公司中标了余凯(余庆到凯里)高速公路第十合同段。余凯高速公路项目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首府凯里市境内,管区全长8.654公里,总投资5.71亿元,该项目是贵州省高速公路集团总公司的重难点标段,被业主单位称为“全线综合施工难度最大、全线投标单价最低、全线检查最频繁、全线地方干扰最大、总投资额最大”的“五最”项目。不仅难度大,而且项目中标单价最低,一接手就意味着潜亏。这时,领导考虑让丁永全担任项目部经理。

委任电话打来的时候,丁永全正在思剑项目上。虽然干过不少高速路项目,但像余凯这样任务紧、难度高的项目还是第一次。临难调任,丁永全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他没有退缩,毅然接受了公司领导的重任,决定打下这场硬仗。公司上下非常重视,立即成立以丁永全为项目经理、李海涛为党工委书记和包括总工程师、现场副经理在内的5人项目领导小组。

入场第一仗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境内分布着苗、侗、土家、水族等多个民族,文化水平相对落后、民风剽悍,给项目协调工作带来了难度。丁永全当时就考虑到了,和书记一起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可没有想到的是,进场之初还没来得及开展工作,困难就找上了门。

入场第一天,项目部大院里停了好多车,车主人都是当地的工头和地痞,主要目就是强买强卖、强揽工程。项目书记对记者说,“如果项目上不同意,他们就组织老百姓堵路、断道,到现场闹,用各种手段阻挠施工正常进行”。

困难不请自来,丁永全很清楚,工程不好干,往往不是因为施工难度大,而是协调管理方面出了漏洞,许多工程看似小菜一碟,但很容易在阴沟里翻船。第一场仗的成败与否,决定着后面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所以一定要赢!

面对地方势力的刁难丁永全没有动摇,在和项目经理部商讨以及向当地人了解情况之后,丁永全将凯里社会形象的概括为“猫鼠象”的关系,“当地百姓容易被工头怂恿闹事,一旦有群体事件,政府头痛,工头又怕政府。所以找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弱点加以牵制,再大的难题也能逐个攻破。”

经过周密的分析和论证,项目部找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协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赢得了地方政府的充分理解和支持。

在摸透了情况之后,丁永全决定亲自会一会这些工头。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丁永全提出,“想要承包工程,承包队的资质条件务必符合国家相关施工管理规定。我们十一局也有自己的施工原则,那就是‘坚决不唯上,不唯亲,坚持先考察再使用’”。

摆事实、讲道理,这一次,工头们为难了,他们觉得这个项目经理不一般,遇事沉稳,不卑不亢,原来惯用的围堵、纠缠的手段在这他这里使不上。想要威胁、阻拦却又迫于政府的威慑,渐渐地知难而退了。

丁永全坚持“宁缺毋滥、诚信第一,少上队伍多上人,先签合同再进场”的原则,地方上的工头硬是一个都没用。初战告捷,丁永全感叹道,“关键的时候一定要守住底线,守住了就成功了一半,否则项目连一半也做不成”。此话不假,在余凯项目部这条省级高速项目的十个标段上,有九个标段都换过项目经理,甚至有的一连气换了四个。

单位的同志们发现,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丁经理熬白了头发、熬红了眼睛,体重骤减。底下的同志说,“在项目上丁经理最费心了,他每天睡得很晚,起的却比我们都早,管理项目上的事情难啊。”

赶工期 保质量 攻难关

由于种种原因,业主方决定凯高速公路于2015年1月1日通车,中铁十一局二公司负责的第十合同标段工期被整体提前近7个月,压力非常大。正式开始施工那段时间,丁永全和项目总工一直盯在施工现场,针对项目上的重难点施工节点,策划实施了“百日大干” 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各班组倒计时,掀起了全员大干高潮。在劳动竞赛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项目部就已经完成了施工计划近一半。截至到2014年7月底,项目累计完成施工产值45911万元,完工比80.4%。

鏖战金家寨

克服各种困难,勇赶工期,金家寨大桥施工是一个代表。金家寨大桥是余凯高速公路项目的重点工程,该桥全长260米,最高墩为83.91米。大桥项目位于深沟之中,谷底处深沟狭窄,沟底宽仅十多米,桥两岸地表受侵蚀、冲蚀作用强烈,施工便道引入难度大,没有可施工的平台,没有下到谷底的道路,施工难度极大,被列为“贵州高速公路总公司的重难点工程之一”。

“这里就是整个金家寨大桥的全景。”记者顺着项目总工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条白龙似的桥身跃入眼帘,穿梭于青山沟谷之间。

“现在看上去景色不错,但当初施工的时候没有作业面,没有支撑,百米深谷间,工人们只能抱着设备吊在半山腰施工,由于后坐力太大又一边打一边往后挫。施工环境异常危险和艰难。”项目总工说,但大家心里并不慌,因为丁经理和我们在一起,干起活来心里就有底。就是这种患难与共的精神,让包括安全员、医生、工程师在内的40多人的队伍,下到没有道路、没有信号、一片荒蛮的谷底连续工作了近五个月。

大桥施工期间最麻烦的就是下雨,由于山高路陡,没有信号,一旦谷底的河水水位上涨,或者发生泥石流,势必造成谷底作业人员伤亡,后果将不堪设想。为了能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越是下雨,丁永全越是坚守在一线,不顾高温、暴雨,现场“连轴转”。在他的带领下,40多名“攻坚部队”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高温、运用科学的施工方法,顺利的完成了桩基的施工任务。

决胜塘房隧道

另一个典型是塘房隧道的施工。2013年2月开工后,洞口处两百多米的松散岩体成了施工队伍的“拦路虎”。项目总工说,“当时施工时就是一边挖、一边坍塌,眼看着洞口一天下沉两米多。”据测量,隧道进洞后初期支护最大下沉量曾达到70cm,稳定性极差。

面对高度的安全风险、紧急的工期和巨大的施工难度,丁永全召集项目部领导班子集思广益,与隧道施工班组加强沟通,制定实施方案。及时协调村民改造隧道上附着的植被,在隧道进出口设置了40米长管棚加强进洞支护。花了足足4个月时间,在洞口采取“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的施工方案,用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法,成功处理了一百多米的堆积体。最后,以1个月250米的速度快速开挖,于7月25日上午10点18分,成功贯通了塘房隧道右线。项目总工说:“塘房隧道的成功贯通不仅是一个控制性工程的告破,还为一直困扰项目部的运输通道减轻了压力。在隧道仰拱施工完毕后,实现主线运输通道的贯通,坡陡路险的二号便道告结‘使命’,大大降低了运输风险和成本”。

开源节流 解决资金困境

开源节流是项目部制定的要求,由于在投资概算的基础上下调近30个百分点,余凯高速公路项目一开始就面临资金上的潜亏。但“救火经理”硬是要在种种困难中挤出资金,生产出效益。为此丁永全和他的项目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管控上节流。丁永全要求狠抓现场落实,堵塞漏洞,控制效益的非正常流失。在项目部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物资管理、成本核算、工程签认、技术交底和相应的监督控制体系。让每分钱都花的明明白白,用在在该用的地方。对施工队严格结算手续,对易流失的钢筋节余等下发配筋交底,让效益回转。对油料、锚杆、设备出勤等都有专门的应对管控措施。

其次从施工生产上要效益。从2012年项目一开始,丁永全就周密策划,花了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去交朋友、做工作,做了大量的工程数量进蓝图和变更工作,增加了利润高的工程量,统一了五花八门的设计,使在模板、设备投入方面的成本大幅减少。在施工阶段,由于各类小型变更层出不穷,丁永全带领项目部集体讨论,根据贵州省交通厅、高开司、项目办、总监办的权力范围对症下药,灵活掌握变更规模,收获甚多。在工程进度上,尽最大努力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工期。

项目部里的“教父”

除了“救火经理”称号以外,项目部里的年轻人给了丁永全另一个爱称“教父”。中铁十一局二公司余凯高速公路项目部正式员工60多人,包括7名老铁道兵在内平均年龄只有28岁,是一支血气方刚的年轻团队。在这群年轻人中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工作条件极为艰苦,初入深山峻岭,这些年轻人显得有些士气低落。

了解情况之后,在第一次动员大会前夕,丁永全亲自写了《致全体员工的一封信》对全员加以鼓励。在他的建议下,项目部还采取了“沟通无障碍的”交流政策,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到项目部经理反应。不仅及时的解决了各种问题,疏解了员工的心理压力,还明确了目标、统一了思想。

在工作中,有些年轻员工因经验不足怕出错,显得有些畏手畏脚,影响了工程进度。丁永全就在项目部提出了“三百万计划”,鼓励青年们大胆放开手脚干,“不要怕犯错误,工作要胆大心细,项目部对每一位青年成员都肯打出三百万,为他们出的错误买单”。

“从不说教,没有高谈阔论,完全深入我们职工生活,贴近内心。”青年员工对丁经理组织的交心会非常欢迎。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谈工作、谈人生、谈理想、谈哲学,渐渐地,青年们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好的意见提了出来,大家更团结了,工作上也更用心了。就这样,见识广、思维敏锐、有方法、善打心理战的丁经理,在年轻人眼里看来就如同“教父”一样,不久“教父”的称号就传开了。

找对象难是项目部年轻人遇到的大问题,也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帮年轻人找对象在项目之初成了丁永全的一件大事,项目经理变身“红娘”,一旦年轻人有未婚对象或准对象,丁永全便立即想办法为其在项目部里安排工作。对于对双职工,不但提供家属房,丁永全还通过公司人力资源部协调,尽量安排在同一个项目工作。“后方安定了,才会全力以赴的工作”,项目部里为年轻同志操办婚礼都会请“教父”作见证,丁永全也乐在其中,目前已有九对年轻人在余凯项目部喜结连理。

走进了青山,走进了民心

可以说,余凯项目对于贵州相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帮助,但是当地百姓一开始对此并不理解,房屋损伤的鉴定、拆迁等问题忙坏了项目部的领导和同志,沿线700多户居民,有时需要挨家挨户的去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抵触到热情接受,从拼命到拼酒,这期间不知道要讲多少话、磨破多少双鞋”。

就是这样,丁永全带领的这只队伍不仅走进了大山,也走进了山民的心里,项目部的同志也非常欣喜的感受到当地群众态度的变化。一天早晨,一位当地村民径直走进了项目部大院,要见项目经理。当地人在项目部闹事、勒索的情况在工程初期时有发生,大家一开始也没敢拦着,后来一问同志们都乐了,原来这位乡民打算外出打工,临行前想跟项目部经理拉一拉家常。

被热情的请进了项目部后,村民对丁经理讲,自己以前就只知道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平时也没想过让自己的生活有多少变化,自从项目部到了之后,他发现这只“队伍”不仅实干,并且给这个小山城带来了不小的便利,山里的路宽了、游客多了、收入也多了,山里人见识也广了。想到这里,自己也要走出大山,到外面的世界去瞧瞧。

后记

从一个勤奋好学的测量员,到如今的敢打硬仗的“救火经理”,风风雨雨丁永全随着各个项目走过了二十几个春秋。“干最难的、交最好的”已经成为了丁永全工作的座右铭,他就是要按照最高的标准带领团队完成每一项工程,就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丁永全打下一个个的硬仗。

在面对青山峻岭、沟壑深涧的时候,丁永全看到的就不再是困难而是纵横交通,思考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公司利益。带领团队攻克项目,非有坚定的信念,不足以取得好成绩。丁永全脚步不止,用一次又一次的成绩为自己赢得了荣誉,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徐天兵 李海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