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 添彩粤西

铁路建设   2018-08-23 08:43:54  0浏览 作者:

■本报 唐克军 本报 隋业辉 宋文健 尹 旺

8月的粤西,绿色的田野映照着湛蓝的天空,雨后的漠阳江好像放了暑假的孩子,一路欢歌奔向大海的怀抱。

海岸线往北几公里处,阳江站犹如一只巨大的白色海鸥,展开双翅迎接东来西往的动车。

“每次来这里都很自豪。”距离江湛铁路开通已有50多天了,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江湛铁路项目部副经理宋威仍难掩激动,“这是我们曾经战斗的地方,1000多个日日夜夜就像昨天一样历历在目,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结果很美好。”

134米凌空飞架—— 毫米级精度打造蓝色风景线

打开地图,全长357公里的江湛铁路犹如一条纽带,将广东西部的江门、阳江、茂名、湛江等沿海城市串联起来。

在阡陌纵横、河塘密布的阳江,桥梁是铁路施工的不二之眩全长8.05公里的漠阳江特大桥跨越的漠阳江是内河连接南海的必经之路。经考证,建设者最终选用下承式钢桁梁一跨过江,134米的跨度,能为过往船只留出足够通航空间。

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对钢桁梁桥并不陌生,然而当桥梁钢构件从武汉远道运来时,技术人员却犯了难——国内架设此类桥梁通常采用顶推工艺,但顶推工法有拖拉式和步履式,两种工法迥然不同,究竟该作何选择?

经过仔细比对,项目部决定采用步履式顶推法。这将是此类工法在全国铁路桥梁架设中首次应用,施工成败备受关注。“拼装和架设的过程就像是搭积木,必须严格把零散的构件按照图纸进行拼装和顶推。”项目部副总工程师王艳琴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顶推一节最长时间足足花了两天时间。”技术员刘瑞介绍说,顶推过程非常缓慢,测量人员时时监控顶推精度,几毫米的误差都不敢放过。

顶推的关键在于落梁。由于工期紧迫,技术人员经过精确计算后,提出了全新的想法:完全舍弃原定落梁方案,将整个落梁过程分为2个阶段。4套顶推设备放置于2个临时墩上,第一阶段通过顶推设备落梁1.3米;第二阶段再将顶推设备放置原处,落梁1.4米到位。

整个落梁过程严格把控了各项指标,整体偏差不超过0.5毫米,还比预计工期提前5天完成。由此,精度更高、速度更快的新工艺——步履式顶推法在我国铁路获得成功应用。

如今,134米的钢桁梁静静横卧在漠阳江上,蓝色的桥身常让旅客眼前一亮。

660天“跨栏快跑”——

不间断施工浇筑全线首座高架站

阳江站是全线唯一的高架站,前前后后共使用21万立方米混凝土,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

“阳江站本是常规的路基站,进场不久后变更为高架站,东西两侧1.8公里的路基改为桥梁。”项目部站场分部总工程师任雷说,“拿到施工图后,项目部所有施工进度计划都要重新排布,不间断作业是家常便饭。”

路基站改为高架站后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混凝土的巨大增量。项目部紧急在沿线20公里范围内寻找砂石供应商,混凝土就近集中生产。高峰期,拌和站一天的混凝土产量高达1万立方米。

阳江站特大桥全长2127.7米,设计桩基1712根、承台163个、墩柱219个、现浇梁247榀,结构形式复杂多变,现场组织管理成为一大难点。项目部倒排工期,将同一作业面的作业队有序错落开来,减少相互干扰。技术负责人每晚召开碰头会,及时了解进度,按小时制定工序。

夏季,台风成为新的挑战。阳江正好位于台风登陆区,项目部多次开展应急演练,并与气象部门联动,收到台风警报后立即组织人员撤离,所有设施、设备和施工用电都按照既有的方案进行防护,保证了人身安全。

克服工期压力大、交叉施工多、台风天气频繁等困难,项目部最终在660天里一路“跨栏快跑”,如期完成阳江站建设,填补了中交二航局在铁路高架站领域的空白。

45公里工程样板——

精细化管理展现“老铁路”实力

中交二航局五分公司承建的江湛铁路6标全长45公里。6标段多次承接广东省和铁路部门组织的观摩活动,成为全线的“样板”,还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等称号。这得益于一批“老铁路”的精细管理和拼搏奋斗。

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王俊2006年至今已经连续参建5条铁路,对铁路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组织把指挥棒交到我手里,我就知道要转变观念,实施精细化管理才能不砸掉中交二航局的招牌。”

进场初期,王俊就带着团队将精细化全面落地。根据中交二航局和五分公司的管理经验,项目部实行高度扁平化管理,整个标段分为4个分部,机构设置一律从简。

实现精细化管理,必须做好成本管控。阳江站变更设计后,前期按照计划进场的旋挖钻等设备闲置下来,一天损失近万元。项目部果断将闲置旋挖钻调至标段其他工点使用,只要涉及使用旋挖钻施工的地点立即报审监理和业主请求动工。这些措施盘活了大型设备,避免了设备闲置带来的损失。

在精细化管理的同时,铁军精神也在项目部充分发扬。工期最紧张时,项目部实行包保制,副指挥长王竣安全总监胡玉祥、副总工王艳琴与工人同班作业,项目部副经理宋威、分部副经理郭丙睁开眼就在车站,凌晨两三点才回去。

“这几年真是太辛苦了,但看到通车时老百姓幸福的笑脸,想到二航人在粤西又一次留下光荣的名字,我们觉得非常值得。”王俊感慨地说。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