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在心底的铁路记忆

铁路一线   2015-12-24 07:58:36  0浏览 作者:

莫育杰 李成冠

图一为杨明耀近影。

图二为杨明耀摄影作品 《花之舞》。

这天,柳州电务段退休职工杨明耀把相机装进老旧的背包,再塞上两张煎饼,穿上风衣,戴上帽子,骑着一辆半新的自行车,像往常一样出门拍照去了。他今年已经71岁了,身形瘦弱,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冷风中、细雨里,他身体微微前倾,两腿有力地蹬着自行车,车子平稳飞快地驶向前方。

退休17年后,杨明耀依旧活跃在生产一线。与其他铁路职工不同,杨明耀用他手中的镜头反映铁路生产,记录职工辛劳,展现铁路之美。

17年来,杨明耀从不曾离开过铁路,铁路印记深深烙在他的心底。

1998年,年仅54岁的杨明耀因病提前退休。大多数人退休之后的生活,要么是四处游玩,寄情山水,要么是在家静休,颐养天年。可杨明耀却是个例外,他依旧坚守在铁路生产一线,通过特殊的方式——摄影来继续为铁路生产服务。 “虽然由于身体的原因提前离开了生产一线的岗位,但我依旧热爱钢轨,想让大家通过我的镜头看到铁路职工为运输安全所做的贡献。”杨明耀说。

情系铁路,退而不休,杨明耀用他的满腔热情继续书写铁路生涯的新篇章。

2013年11月17日23时,雨后的柳州阴冷无比。杨明耀带上相机和几个煮熟的芋头,骑着自行车来到柳州站北头,与现场3000多名施工人员静静地等候。这天晚上,这里将进行衡柳线、柳南客专引入柳州站拨接施工。杨明耀的心情比现场施工人员还激动。作为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老铁路,他为广西铁路的发展感到欣慰和自豪,他要用镜头记录下这历史性的一刻。

次日凌晨1点半,施工大会战打响了。虽然天气寒冷,钢轨切割喷出长长的火舌,线路捣固传来隆隆的响声,使整个施工现场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作为铁路发展的见证者,杨明耀的心头一热。为了拍好宏大的施工场景,他通宵达旦穿行在忙碌的施工现常终于,在天亮前一刻,他找到一个最佳的拍摄位置按下快门,一张全面反映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场景的照片诞生了,成为了定格历史一幕的珍贵镜头。

杨明耀与摄影结缘,始于工作的调动。1985年,原本一直从事室内工作的杨明耀由于生产需要被调到现场,一线生产的工作环境与室内的环境完全不同,杨明耀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他决定用镜头将一线职工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拍摄下来,反映现场工作的点点滴滴,记录铁路的发展历程。

为了学习,杨明耀专门到柳州市摄影培训班学习专业的摄影知识,后来他又到当地一家照相馆免费打工,借此学习冲洗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学习,杨明耀的拍摄技能突飞猛进,所拍的照片也频频登上报刊。由于他拍摄的照片几乎都是来自生产现场,职工们看到自己的照片被登上报刊后,都十分兴奋,工作热情受到极大鼓舞,他也更乐此不疲地为职工拍摄动人的劳动场景。

拍照是一门艺术,至善至美是杨明耀对这门艺术的执着追求。

2014年12月底,贵广高铁刚开通运营不久,杨明耀来到黔桂交界的铜锣乡,他想拍摄高铁进侗乡的相片,展现大美铁路。山头爬了一座又一座,他依旧没能找到合适的拍照地点。于是,他转移拍摄地点,徒步3个小时,来到附近的高培村。

铜锣乡与高培村之间有一条小河,为了赶时间,杨明耀脱下鞋袜,挽起裤腿渡河。河水没到杨明耀大腿根处,冰冷刺骨,他咬了咬牙坚持锳了过去。又是一番耗时费力的踩点,杨明耀终于找到一个让他十分满意的视角,在动车疾驰而过时,他 “咔擦”一声按下快门,一张动车穿越侗乡鼓楼的壮美照片问世了。

“水映巨龙山点翠,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杨明耀拍摄一张高铁照片过程的真实写照。今年7月的一天早晨,杨明耀骑着自行车来到进德,继续拍摄以 “壮乡高铁美”为主题的照片。这里苍山蓊郁,绿水依依,风光宜人,的确是拍照取景的好地方。

为了找到最佳的拍摄位置,杨明耀往荆棘丛生的山上走去。山上本没有路,他用手拨开芒刺,虽然手被扎破了,可终究还是走出了一条属于他的路。山上没有找到合适的拍摄地点,但杨明耀并没有气馁,穿荆越棘走下山找其他位置。当他在山下的河边洗手时,俯仰之间,凭着多年的拍摄经验,杨明耀发现了一幅绝美的图画。绿水倒映着铁路桥梁,动车像在水里穿行,他拿起相机记录下这富有诗情画意的动人一幕。

艺术不是简单的灵光乍现,它考验一个人的毅力。

拍摄的奔波辛劳不仅没有拖垮杨明耀瘦弱的身体,反而让他变得更加强壮。当年病退时医生曾 “宣判”他活不过6个月,如今17年过去了,杨老爷子身体越来越好,越活越精神。他说,只要他还走得动,就不会放下手中的相机,就不会离开铁路。

如今,71岁的杨明耀依旧是铁路生产大军中的一员,手持相机活跃在铁路一线。

本文图片由莫育杰提供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