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钢轨“医生”

铁路一线   2015-07-29 08:01:09  0浏览 作者:

刘舒云 王 刚

炎炎夏日,在穿越陕北黄土高原的太中线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是给钢轨做 “B超”的人,每天的工作是推着检测仪器行走在太中线上。他们是钢轨探伤工,是绥德工务段名副其实的钢轨 “医生”,有着一个响亮的品牌——“红十字探伤组”。

绥德工务段地处毛乌素沙漠。“红十字探伤组”负责巡探太中线575.26公里线路,点多线长、环境复杂,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不论是轨温高达50多摄氏度的酷暑,还是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他们一干就是一天。为了让超声波更好地感应钢轨,他们的探伤速度不能超过时速3公里。他们经常饿着肚子工作,渴了就喝点随身携带的凉水。常年无规律的生活让几个年轻的小伙子不幸患上了胃玻尽管如此,大家也从来没有叫苦喊累过。 “红十字探伤组”成立以来,共检查发现重伤轨62根、重伤辙叉21组、折断鱼尾板15块,实现了无一漏检、误判的好成绩。

“红十字探伤组”结合工作实际动脑筋、想办法,依靠科技创新改善工作方法。他们根据管内设备状况,科学制订探伤检测计划,合理安排探伤周期。对钢轨状态不良的重点地段,他们将探伤周期由30天缩短到20天;对大坡道、大桥、隧道等关键地段则缩短为15天。在探伤焊补钢轨顶面时,焊剂与钢轨母材材质不同,造成超声波反射率改变和投射能量减弱,因此降低了探伤灵敏度。对此他们将回波声提高2至6分贝,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在岗位上不断总结和探索,他们还归纳出了 “大腰仔细检、小腰慢慢看、掉块接头站、重点地段反复看”的工作方法,给钢轨探伤工作开出了一剂有效的 “良方”,探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每一天的探伤对他们来说都像是在做一台 “手术”。执机人员精神高度集中,时刻盯着探伤仪上的图像,精确地检测着钢轨的每一寸 “肌肤”。一旦发现钢轨有伤损情况,他们就在钢轨上标记特殊记号,并反复回放波形图,不放过任何疑点,确保伤损处所无一漏掉。

在外人看来,探伤工作就是推着小车顺着钢轨走,无足轻重。而实际上钢轨探伤工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一旦误判或漏检,会造成严重的行车安全事故。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红十字探伤组”的钢轨探伤工们为了线路安全畅通不敢有丝毫懈怠,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带动着他们身边的职工。他们是黄土高原上安全生产的 “主力军”,也是青年职工成长成才的 “引路人”。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