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守望者——凯里工务段沪昆线1825危岩看守点见闻

铁路一线   2014-12-13 09:38:52  0浏览 作者:石宗林

本报记者 石宗林 通讯员 叶志权

图1: 看守点职工在对危石进行例行检查。

12月6日14时30分,凯里工务段职工、现年52岁的洪军华吃完午饭,简单收拾了一下,便风尘仆仆地从凯里赶往十多公里外的沪昆线1825危岩看守点。

看到洪军华的到来,正在当班的杨秀华笑着说:“老洪,今天又这么早回来了,不在家多呆一会儿陪陪嫂夫人?”“在家呆不住啊,晚上睡觉都想到这里……”洪军华回答说。

站在看守点的简易房外,凯里桥路车间党总支书记陈长静给记者介绍说,“这个看守点主要是看护崩坍落石,山上的石头已经开裂,一些细小的石头至今无法清理,这也成为我段的Ⅰ级看守点。如果山石崩坍,将危及铁路安全,所以段上特地选派4名责任心强、能吃苦的职工当看守工。目前,4人都是50岁上下的人了,不过,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认真负责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抬头望去,这堆石头仿佛睡狮一般,雄踞在沪昆铁路上行1825公里处左侧的一座高山上,突兀而起,摇摇欲坠,犹如隐藏在暗处的杀手,瞄准该处铁路咽喉,控弦在手,引而不发。然而,就在旁边,四条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汉子正如猎人一样,时刻关注它的一丝一动。“为确保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段里专门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危岩看守点,4名职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监测、防护,不管是雨雪冰霜或风雨雷电,从不间断。”陈长静对职工的表现深感敬佩。现场,记者看到简易活动板房屋不时被峡谷里的云雾遮住,房屋后是一个陡峭的大斜坡,顺着山坡往下就是河水长流的清水江。洪军华与伙伴们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伴着月光星斗,春夏秋冬,履职尽责,初衷不改。

4名老师傅里年龄最大的要数叶路生,今年已经过了54岁,明年这个时候就要退休回家颐养天年了。他话不多,见了人也是憨厚地点头笑一笑。敦敦实实的洪军华则不然,他排在四人中第二位,也是性格最开朗的一个。他说:“我们经常爬山、熬夜,风里来雨里去,虽然年龄偏大,行动不是很麻利,但是,我们爱路护路的热情永在。”面对记者的追问,他笑着说:“我们吃铁路饭可不能稀里糊涂,要不然,国家受损失,自己受痛苦,必须干一行爱一行像一行。”

有一件事就可窥看他爱岗敬业的程度。今年年初的一天,叶路生回家后,不慎患上重感冒,起床都很吃力。妻子要他请一个班的假,在家输液治疗,他却趁妻子出去买药的时机,悄悄到卫生所打了一针,又偷偷跑回看守点。当妻子回来,发现他不在家时,满是心疼的怒火,可他却安慰妻子说:“看守点一个钉子一个眼,必须到岗到位,这个工作除了坚守还是坚守。”

在洪军华的带领下,记者和他一起去看悬在铁道上,长期被照看的“石头明星”。山路很陡、很险,一段路从隧洞上方横过,火车从洞中窜出,一声长鸣,四方皆应,令人胆颤。到了危岩边才真正感觉到险峻,巨石高约20米、宽10米,呈将坠未坠之势。“为什么不把危岩清除呢?”“怕滑坡,目前暂时还治理不了。”杨秀华回答说。今年49岁的杨秀华告诉记者,“我们每个班每天2个小时巡查一次线路,用望远镜观测危岩,至少还要来到这里现场巡查两次,观测危岩变化情况。这块石头的裂缝以前是这个样子,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所以,我们提着的心也就放下了许多。”

观察点附近不少石头已经风化,到处呈现不规则或放射性裂纹。“以前经常有小石头滚下去,危及列车安全。”“你看,那块石头就是从这儿飞下去的。”望着江边的一块巨石,杨秀华感叹说,“还算它有‘良心’,没飞到防洪点的小屋顶上。”

“如果列车来了,司机怎么知道这里有没有发生崩坍落石呢?”记者问。“在前后一公里处都立有牌子,上面写着呼叫1825看守点几个字,司机提前呼叫,得到答复后才能通过。”杨秀华正说着,对讲机里传来了司机的呼叫:“1825看守点,K66次列车呼叫。”

黄昏时分,看守房里飘来一阵米香,那是休班的职工正在准备晚餐。由于这里生活非常艰苦,两山夹一谷,方圆几公里没有一个村寨。轰鸣的车轮、飞驰的列车成了这里唯一的景色,为看守人的生活增添了少许乐趣。正因为有洪军华、杨秀华、叶路生等许多这样忠于职守、甘于奉献的看守人,铁道大动脉才安全畅通,平安才得以永恒。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