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舟踏浪搏激流 危难之处显身手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舟桥团89131部队组建60周年 青春热血献给党

铁路一线   2024-07-08 17:06:28  0浏览 作者: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 尹程起

 

viewfile-3.png

 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担当什么样的使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无论在什么岗位,都不忘记自己肩负的职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了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汗水,心中有信仰,眼前有阳光,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

     1981年10月,我从河南豫东平原道家始祖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投笔从戎,入伍到齐鲁大地黄河之滨--山东省齐河县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舟桥团89131部队服役。

viewfile.jpeg

                                            黄河上火车通过67式铁路舟桥

       铁道兵舟桥团组建于1964年8月,主要任务在战时和紧急情况下利用67式铁路舟桥器材,急保畅通、战当先锋,快速搭建火车通行铁路浮桥,克服江河障碍,保障铁道线畅通无阻,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支铁路舟桥专业交通应急保障战备队伍,也是一支在共和国历史上立过大功的英雄团队,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功绩,擅长驰骋江河、纵横湖泊,水上作业,素有“水中蛟龙、江河战鹰”之美誉。

      1984年1月,铁道兵舟桥团兵改工并入铁道部,更名为铁道战备舟桥处,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直属事业单位之一 ,由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代管 。

viewfile.png

                    1986年9月,全国交通战备平战结合会议,中央军委首长观看六七式铁路舟桥模型。            “背起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1963年11月,周恩来总理接见铁道兵部队时,带头唱起了《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从此,这歌声响遍全国铁道兵部队的军营,成为当年铁道兵的军歌,铁道兵雄壮威武光荣自豪的奔放进行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雄壮的《铁道兵志在四方》歌曲回荡在祖国大地的山山水水……       上世纪七十年代,沙通线(京通铁路)白河大桥是一座单线连续桁梁桥,一连三跨,每跨128米,栓焊结构,全长404.77米,水深24米,是控制全线工期的重点工程,是我国铁路桥梁第一次应用高强度钢材,也是我国目前最大跨度的栓焊钢梁桥,也是全线桥梁工程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大桥。白河大桥在深水中施工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任务分给了铁道兵独立舟桥团,参加施工指战员勇挑重担,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科学设计,科技创新,利用67式铁路舟桥器材在水上浮桥作业和浮运沉井,我国首次成功采用“沉船法”下放钢沉井入水桥梁,著名桥梁专家、“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赞不绝口,并荣获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颁发大奖。 

viewfile-1.jpeg

              

      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撼世界,震惊全国,抗震救灾刻不容缓,抗震救灾成为当时全国上下的头等大事,全国人民心系着灾区群众,救灾队伍和救灾物资急需运往灾区前线。

      铁道兵舟桥团接到中央军委抗震救灾命令:8月10日前架通京山线蓟运河铁路舟桥。舟桥团参加抗震救灾官兵奉命火速将1400吨六七式铁路舟桥器材从山东省齐河县及时装运到汉沽抢修现场,立即投入紧张拼架作业,战友们以国家和人民的急需为已任,废寝忘食,风餐露宿,三天都没有上岸,困极了,就蹲在浮箱上双手搂住托架打个盹,饿极了,就从随身带的小挎包里摸出几块压缩饼干充饥。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在余震不断、烈日暴晒、大雨磅礴、臭尸难闻的恶劣环境里,夜以继日、连续突击、重伤不怕苦、轻伤坚持抢险。

       经过60多个小时昼夜奋战,抢架一座长224.62米蓟运河铁路舟桥,8月9日上午,第一列满载救援物资的列车以5公里的速度下行线通过蓟运河铁路舟桥,通车时间比中央军委的命令提前了一天半。京山线全线通车,为向灾区运送物资,撤出伤员,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铁路舟桥研制生产后第一次在实践中运用,也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次在浮桥上通行客货列车。也是我国铁路史上第一次在浮桥上通行客货列车,通过列车533列,及时恢复了京山铁路运输,为抗震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中央军委和铁道部的通令表彰。                                                                    

   

viewfile-2.jpeg

     

      多年来,这支英勇雄健敢打硬仗拉得出打得胜的脱了军装,永远是铁道兵的铁路舟桥队伍,科学利用“六七”式铁路舟桥装备器材优势,飞舟踏浪奔流在祖国大地,转战大江南北,勇于科技创新,积极为国家许多重点工程排忧解难,攻克硬骨头工程难题。多次参加抗洪抢险抗震救灾,出色地完成了抢修抢险任务,受到了中央军委、国家交通战备办公室、铁道部等领导的赞誉和表彰,多次被评为“国防交通战备先进单位”和“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viewfile-3.jpeg

                                    

  青春献舟桥,丹心报国家。我们这一批新兵300人来自鹿邑和郸城两个县,从河南省商丘市火车站乘坐绿皮火车运转到山东省齐河县桑梓店火车站,徒步到黄河之滨铁道兵舟桥团李家岸训练基地,开启3个月新兵集训后,我被分到曾被铁道兵党委授予“硬骨头六连式连队”称号的舟桥团2营6连,先后当过通信员、炊事员、打桩队员,与战友们一道,参加舟桥训练施工演习,经常与舟桥装备器材“钢筋铁骨”打交道,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磨炼了意志,锻炼了本领。                                                                                                                              

     连长董仁光关心我的学习成长和进步,积极推荐我参加铁道兵4师宣传部和团宣传股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并把连队办墙报的任务交给我,我将连队所见所闻感人的事迹,接二连三地发表在连队墙报宣传栏里出彩,常常赢得战友们高度赞赏。

viewfile-1.png

      1983年秋天,我被团政治处电影组遴选为团机关广播放映员,每天起早贪黑,睁眼第一件事,准时播放起床军号,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每周两至三个晚上放映一场电影。

 

viewfile-2.png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984年1月,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兵改工后,我被调到铁道战备舟桥处宣传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为了提高了新闻写作水平,我坚持天天读书看报、听广播,不断充实自己的新闻业务知识。中共铁道战备舟桥处党委书记袁德义找我谈话说:“党组织研究确定送你去报社新闻单位学习深造。”                                                                                                

viewfile-4.jpeg

      1986年10月,我跟随河南日报编辑王秉亭一起,钻山沟,下基层,跑农村,深入一线生活学习采访,逐步开阔眼界,提升综合素养。豫西新安县曹村乡共产党员、小学教师李欣,业余时间当农民邮递员,我们徒步两天跟李欣邮班采访,曾翻越了39架栈道,沟壑纵横,行程140多里。口渴了喝山泉,饿了拿出带去的干粮充饥。走了一天山路,照例在油灯下伏案耕耘,跋山涉水我在所不辞。《深山里的农民投递员》的新闻通讯在《河南日报》发表后,被10多家报刊转载,还被河南报纸系统评为好新闻作品。

      峥嵘岁月赤子心,浪遏飞舟搏激流。为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能力,我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虚心向身边的同事学习,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悉心指导我,笔耕不辍,单位领导和同事无微不至地关心我,鼓励我学习新闻写作。我同村入伍的战友尹绍义,当时看到我酷爱学习,他攒了两个月的津贴,花20多元钱给我买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至今这本词典伴随我学习生活40多年。我经过不断努力刻苦学习,坚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写作课程,报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分别取得了新闻学专科和经济管理专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    

viewfile-5.jpeg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岁月如歌,生活如潮,转瞬间,我发现当年入伍来自河南,广西,安徽等地的战友们,年龄大都是二十七八岁,有的三十出头,不知不觉的进行跻身于大龄青年的行列。我们中间相当一部分青年还没有找对象,婚姻成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头疼问题,有的年轻人为了找对象要求调功工作,这种无形的思想负担,也难免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影响。

     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代表没有找到对象的战友们,给四川《青年世界》杂志写一封信《筑路工的爱情在哪里?》,这一封接地气、冒热气、有思想、有温度的青年呼声来信发表以后,我们收到全国各地来信有300多封,写信的有工人、教师、大学生、农民和团委等组织部门。信中热情洋溢的对我们的小伙子理解,支持和关心之情。         

viewfile-6.jpeg

       战备舟桥处党委立即组织团委、妇联、工会等有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为大龄青年牵线搭桥,认真解决青年职工婚姻成家问题。通过报刊媒体宣传,为年轻人牵线搭桥,很快促成一桩桩美满的姻缘,有十多名青年建立了家庭。稳定了铁路舟桥青年职工队伍的思想情绪,有力的推动了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为了提高写作水平,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生活,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勤奋工作。既有“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艰辛,也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甘甜。在天津子牙河特大桥工地,顾不上吃晚饭,在河岸上帐篷内趴到床铺上写到晚上10点多。《科技日报》报眼上刊登的《舟桥处为内河水上打桩作业闯出新路,拼装式打桩船投入使用》消息,从采访到见报不到一个星期时间。                                                              

viewfile-7.jpeg

   劈波斩浪显神通,飞桥漂渡越天堑。铁道战备舟桥处坚持“平战结合、以平养战,工训结合、以工代训”,转战大江南北,扩大铁路舟桥装备器材使用领域,先后承担过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南京长江二桥等多个国家重点桥梁建设项目,积极为国家重点工程排忧解难,我采写的新闻《为重点工程攻破道道难关 铁路舟桥队伍转战大江南北》刊登在1990年6月3日《人民日报》第二版重要位置加花边刊登。不久,《经济日报》也在二版的报眼上刊用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波澜不惊的岁月里,凭着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吃苦耐劳的责任担当,我辛勤的汗水渗透到字里行间,采写的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科学报》《中国企业报》《河南日报》《大众日报》《中国财经报》《人民铁道报》《铁道建筑工程报》《山东工人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省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500多篇,其中二十多篇文章发表在《青年记者》《新闻成才》《编采之友》和《新闻爱好者》杂志期刊上,6家报刊社、电台聘我为特约记者、通讯员,多次受到铁道部有关部门通报表扬,多次被省市宣传部门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工作者、模范通讯员,曾荣获全国青年自学成才之路报告文学三等奖。多年的实践,使我懂得能吃苦、爱学习、不自满、重修身,讲好舟桥故事,是我的光荣职责,我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人民的铁路舟桥事业。

        风雨同舟十一载,砥砺前行新征程。1992年春天,我回到家乡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河南省周口市工作,投身到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历任周口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周口地区经济委员会秘书,鹿邑县玄武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人大执行主席,周口市经贸委和周口市商务局科长,周口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周口市招商引资局长,周口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调研员。从一名普通战士、基层工人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干部岗位。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忠诚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大力宣传中国铁路舟桥事业无私的奉献青春年华,既有革命军人为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也有为家乡建设奉献的美好愿望,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谱写一首令人荡气回肠的奋进之歌。从来没有忘记“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担当什么样的使命、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工作从来不挑不拣,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我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孜孜不倦地追求,无怨无悔地学习新知识,勇挑重担新使命,冲锋在前,守正创新,纵横凌云笔、运镜新气象,满腔热血,继续努力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彩绚丽篇章,并将不怕困难、敢为人先的舟桥精神、优良传统作风带到地方经济建设工作中。

      不断唱响新时代的主旋律,坚持发扬团结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秉承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绵薄之力,在家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南省周口市商务局 尹程起)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