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路特种设备中品铁路可持续发展动力

铁路一线   2021-01-11 21:02:31  163浏览 作者:邓超

铁路作为我国经济生产的大动脉,与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相比较其优势是相当明显的。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在此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2.10万公里增加到14.63万公里、增长20.9%,高铁由1.98万公里增加到3.79万公里、翻了近一番,复线率由53.5%增长到59.5%,电气化率由61.8%增长到72.8%,“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在这快速的发展过程中,许多不同于以往的地方打破了我们对于现有铁路固有形态和设备的认知,在中国铁路这些特种设备中我们品味到让铁路保持快速发展中那可持续向前的强劲动力。

我国地域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形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条件也是迥异多变。为了能更好的贴近百姓生活,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各地方企业的经营生产。在我国的铁路线上我们能看到许多为了保障运输安全和运输生产的特种设备和特殊设计。如这种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的小黄车、行车了鞍钢铁路线上大孤山站国产的韶峰型工矿用电力机车、为了铁矿石运输应运而生的两条“人字型”展线……等等这些仅仅是我国铁路特种设备和特殊设计中的冰山一角。从这些特殊设备和特殊设计之中能品味到应境而造、应产而为的因地制宜。在这因时、因地的制宜中我们看到不仅仅是适应性让我们感触更深的却是在于发展过程之中的求变。不因环境的苛刻而避让,反因苛刻的环境而求变向前的精神。在保证安全运输的前提下力求与百姓生活和企业生产相融合的发展态度。

历经70多载的风雨征程,中国铁路的发展从一无所有到现在极具活力的发展规模,从设备引进到自主研发,这些变化中透着那铁路人浓浓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因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天堑变通途,飞驰在沙漠戈壁、高原寒区的条条钢铁巨龙就是最好的证明;正是这种精神让许多铁路修建史上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突破世界铁路桥梁建设纪录的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五峰山长江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就是最有力的证明。一串串严谨的科研数据,一项项铁路修建史上的奇迹工程,一件件为保障运输和修建的特种设备的诞生,这不仅是智慧的体现更是追求卓越无限探索精神的体现。

在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铁路特种设备的应用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发展的力量,因地制宜、因时而为、探索追求让中国铁路在几十年风雨岁月的洗礼中散发出了熠熠光辉。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