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方格”——铁路林场工人的治沙奇迹
铁路一线 2019-09-04 15:27:40 浏览 作者:黄兴茫茫的腾格里沙漠历来是迁客骚人的话题。他们以“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抒发颠沛流离的伤感,以“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等诗句寄托守卫边疆之志。然而美丽的腾格里沙漠不止有诗词里描绘的迷人景色,还有风吹沙石的艰难挑战。大漠孤烟的景色只因风沙能埋没一切。包括铁路。
今天,当人们乘坐包兰铁路横穿腾格里沙漠的时候,会发现两侧是宽宽的绿色林带,伴随沙丘连绵起伏,两岸壁立,甚至还能看到河流。在树林的外侧,灌木和草本植物茂盛生长,而最为醒目的则是一片片用麦草建成的方格沙障,它们成片向沙漠深处延伸,放佛是铺在这黄色大地上的一件方格样式的巨型衣服。
可不要小看了这些麦草方格,这是几十年来我国西北治沙和沙漠治沙的智慧结晶。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包括腾格里沙漠在内的多个沙漠地带里,当地人们就在政府的引导和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治沙过程。种树,固沙,兴修水利,营建果园,对沙子进行利用再开发。但是,囿于当时的条件,很多治沙、固沙的方法多是失败的。通常情况下,往往辛苦种了半年的树木,一次狂暴肆虐的风沙就能彻底掩埋。而秉持着“人定胜天”的劳动者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与沙丘与恶劣天气做斗争。树木被风刮起,掩埋了,枯死了,就重新再来。他们,在这片广袤的无人区里留下了几代人奋斗的身影,无数人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里。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偶然机会下,他们发现了“草方格”的作用。职工们偶然用铁锹把麦草插进沙子之后,过了几天后,特别是大风刮过,其他种下的植物都被刮走,而唯独这捆麦草却依然坚强挺立。这给了治沙队员们以极大的启示。在平铺沙障试验里,林场职工在沙漠中扎了汉字草方格,结果发现,在这几个字里面,唯独方块形状的字没有被沙子淹没。草方格固沙的方法由此而诞生。
195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包兰铁路建成通车,这也是我国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铁路。为了保障它的正常运行,我国也因此成立了第一个以防止沙漠保护铁路的单位——沙漠林常几十年的不断奋斗与摸索,几十年的愚公移山精神的传承,终于在一个看似小小的“草方格”这里取得了辉煌成果。目前,因这种草方格的发明,我国治沙工作在包括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等等广袤的沙漠地区迅速开展固沙、养护植物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11年,联合国治理荒漠化组织对中国的治沙工作表达里极高的赞誉,并把“草方格”作为“中国方案”向其他国家和沙漠地区进行推广。
现如今,包兰这条沙漠铁路已经畅通无阻60余载,往日的流动沙丘变成了今天郁郁葱葱的绿色画卷,极目所望之处,一片生机盎然,有如灿烂星河横铺在广袤的大地上。站在这里,谁能想到,仅仅是在几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谁能想到,这看似是不可战胜的生命禁区居然让这些铁路林场职工们换了模样。60多年的奋斗,253万亩的植树造林建设面积,这不仅仅是一个绿色奇迹,还是身为几代铁路人和治沙人展示出来的力量与智慧,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范例。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