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名医”护航动车安全
铁路一线 2019-08-29 07:56:04 0浏览 作者:统(上接A1版)
“电话通知我去武汉参加培训,考核通过就能成为动车组机械师。接触动车是我们每一名青年职工的强烈愿望,这样的机会我期盼很久了。”吕飞林说。一边是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好机会,一边是即将生产的妻子,站在选择的岔路口,吕飞林犹豫了。
看出吕飞林的心思,他的妻子勇敢地做出了决定:让吕飞林参加培训。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家人的支持鼓励和单位的期许,吕飞林作为昆明局集团公司第一批前往外局学习动车检修技术的职工出发了。培训期间,他坚持勤学苦思。白天,他跟着师傅学习检修技术、了解动车组部件;晚上,他温习、研究白天所学的知识。
“如果只学技能,不掌握原理,学习的基础并不牢固。”吕飞林想。于是,他找来参考书籍、资料,每天晚上仔细研究到深夜,直至弄懂原理,第二天再到现场观摩、确认。
半年时间里,吕飞林如饥似渴地学习、积累高铁动车理论知识。
随着学习的深入,喜欢刨根问底的吕飞林遇到了瓶颈。理论知识掌握越多,就越感到疑惑,他对动车组部件的认知只停留在脑海中,无法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吕飞林掌握理论知识、弄清楚电路原理后,就会投入实践进行“反推”。如果只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读、而得不到实践验证,那么对他来说,就像“心被挠痒痒”一样难受。
他热切盼望着动车组开到云南,以便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推理。
2016年5月,第一批配属动车组抵达昆明。作为随车机械师,吕飞林一路小心翼翼地护送。他说:“我非常激动,非常骄傲,我们云南铁路终于有自己的动车组了!这意味着我过去的设想都可以在动车组上进行模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了。”
他紧紧抓住联调联试前几个月的时间,一头扎进各项试验中,模拟故障并验证处置方法。有了实践作为支撑,吕飞林对动车组技术的研究更加完善、深入。
2016年12月28日,云南接入全国高铁网。吕飞林凭着过硬的业务技能走上了动车所应急组关键岗位,实现了从“动检小白”到“技术大咖”的华丽转变。
业务尖兵转型攻关先锋
走上新岗位,吕飞林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坐在应急指导的椅子上,电话铃一响,接起来都是棘手的难题。“一开始,我听到电话铃就发抖。”吕飞林说,“那时有种脖子被卡住的感觉,憋气、心慌。”
动车组发生故障,随车机械师无法当场排除,就会打电话给应急人员请求支援。这对应急人员业务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要能够及时判断故障,并指挥随车机械师迅速处理故障。
在这样的岗位上,应急人员像急诊医生,要对故障进行迅速判断、对症下药,这对应急人员的心理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采访中发现,“反推”在吕飞林的业务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次,还是“反推”助他解决了“卡脖子”的问题。
据吕飞林介绍,把动车组电路原理、工作原理弄明白,通过技术“反推”,就能准确判断故障发生的原因;通过技术“反推”,就能准确找出故障发生的症结所在,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确保动车组运行安全。
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动车组52个系统的电路图,厚达108页。乍一看,每一个系统的电路图都错综复杂,宛如迷宫。想要轻松“通关”,就必须有过硬的电子、电气知识作为支撑。
为此,吕飞林不断攻关、不断突破。每一个故障信息都促使他不断地“反推”,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
就这样,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未停止,并且乐在其中。
丰富的理论知识积累和刨根问底的不断实践,让吕飞林始终走在前列,成为昆明车辆段动车组检修攻关先锋。他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攻关路上砥砺前行。
参加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是吕飞林的梦想。为此,吕飞林付出了巨大努力。
最大的考验就是体力。吕飞林第一次训练,一趟下来浑身酸痛,几趟下来,感觉整个人都撑不住了,回到宿舍倒头就睡。“虽然体力拼不过年轻的参赛选手,但是我要坚持下去,争取通过选拔赛1更令他感到压力的是,刚刚参加工作一年的两个徒弟张世帅和黄翎峰已经在实战操作中把他甩在了身后。年纪刚过30岁的他,感到了“后生可畏”。“如果连徒弟都比不过,更无法与全路的高手过招。”他暗暗对自己说。
“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1他咬紧牙关,每天坚持6时30分准时起床跑步,提高耐力,跑完后就背书,不断巩固理论知识。之后,他还要咬牙坚持7次、140分钟高强度训练,一次下来,汗水便湿透衣服,一天下来,衣服要湿几次。
说起吕飞林,徒弟两人敬佩不已:“师傅是个非常牛的人!本来我们认为自己的体能比他强,在检查速度上能够占上风,但我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渐渐地,张世帅和黄翎峰发现,师傅已经“超车”了!
张世帅说:“他有着非比寻常的专注和毅力,有时候我们看着他那样不知疲倦地训练,一个字,服1
2017年,吕飞林带着徒弟张世帅和黄翎峰代表昆明局集团公司参加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动车组机械师CRH380A型个人竞赛第一名、团体竞赛第三名的好成绩。
2017年,昆明车辆段以吕飞林的名字成立了“飞林技术创新工作室”。作为工作室负责人和诊断工程带头人,两年来,他带领32名动车组机械师对动车检修维护和应急处置方面的疑难杂症进行技术攻关,向云岭动车运维技术的高地进发。他先后参与编写了《CRH380A(统)型动车组MON屏配电盘信息电路分析及配线说明》《CRH2A/CRH380A型动车组途中应急故障处理手册解析版》等12本教材,总结出动车组制动不缓解牵引电流故障处置等方法,大幅提高了动车组机械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有效促进了职工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