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精神”的忠实实践者
铁路一线 2019-07-04 07:56:06 0浏览 作者:上接A1版(上接A1版)
31年安全无事故
6月25日,持续了几天的夏雨停了下来。王庭虎提着道尺,背着工具包,和工友们一起巡查线路。他趴在道床上,耳朵贴近锃亮的钢轨,虎视眈眈地扫描着线路。他说:“身子只有趴得够低,才能精准目测钢轨的平滑度。”
王庭虎的眼睛黝黑明亮,他目测过的钢轨水平度和弯道平顺度,堪比用弦绳、水准仪测量过的一样。多年来,他几乎从未看走眼。
钢轨的轨距水平关系到列车是否能够平稳运行。全路钢轨以1435毫米轨距为基准,大6毫米、小2毫米都在合格范围内,而巴山标准是“1435毫米±1毫米”,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比国家标准更严格,而且是在襄渝线曲线半径最小的山区区段。
王庭虎这样解释巴山标准:“标准松一格,火车通过时的风险就增一分。千千万万旅客的生命安全攥在养路人的手里,检查必须精细精细再精细。”
王庭虎检查钢轨时习惯用检查锤轻轻敲击钢轨,根据锤子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判断钢轨焊缝有无异常。“好钢轨的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有伤或者有裂纹的钢轨,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这是王庭虎总结出的验伤秘诀。
工区所辖的12公里线路,有22080根枕木、88320套扣件,每次巡查,王庭虎和工友们都一个不漏地检查,他们用1.1万次弯腰换回1.1万个数据。31年来,凭借脚功、眼功、耳功、手功和仪器检测,他们消除了数千起安全隐患。
“铁路发展日新月异,要挑起工长担子,扛好‘巴山精神’旗帜,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琢磨线路养护新方式。”王庭虎说。一次,他到一家啤酒厂参观,看到自动生产线上一罐罐啤酒齐刷刷地出来,受到启发,提出“工厂化”单元修线路养护模式,将12公里线路每隔200米划分成一个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对钢轨高低平顺出现反复的地方,王庭虎绝不放松。每次回家探亲,他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一杯水放在面前,观察水的变化。他说:“钢轨下面藏暗坑,容易形成隐蔽的‘空吊’病态,平常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从而引起水晃动。”通过这种检测方法,他发现了晃车仪都测不出来的隐患。
接过工长的接力棒后,王庭虎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探索出道岔养护四步法、大兵团移动式作业等线路养护法,保证了线路设备优良运行,实现安全生产31年,也确保工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
31年守护“传家宝”
每年4月下旬,巴山站区就有几天彩旗飘扬,上千名铁路职工和当地群众喜迎大山深处的“小奥运”——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王庭虎说:“运动会至今已举办了38届,是全国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的一个品牌,也是弘扬‘巴山精神’的一个方面。”
1981年,在地无三尺平的河滩上,巴山职工们平整出半个篮球场,举行了首届运动会,此后,运动会每年举行一次,站区职工、守桥武警、巴山老乡和中小学生纷纷参与。除了举行运动会,篮球场还经常举行表演比赛、办篝火晚会。
王庭虎到巴山后,带领大伙一起共建文化家园,从办运动会、架水管引山泉到建文化长廊、修路地和谐广抄…31年不间断。以前,工区到车间驻地是一条条陡峭山路。王庭虎担任巴山线路工区工长后,带着职工移石运土,开山凿路,铺就了巴山“创业一路”“创业二路”“创业三路”。
在一次次火热实践中,王庭虎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他把弘扬“巴山精神”作为“传家宝”,倡议工区成立“学雷锋爱心小站”,和工友们一起为巴山乡修路架桥,给孩子们捐款助学。
然而王庭虎的生活担子并不轻松,他既要赡养80多岁的老母亲、照顾因病停职在家的妻子,又要承担儿子的上学费用,每个月的工资都捉襟见肘。尽管如此,他还是拿出部分奖金,资助多名巴山孩子完成学业。
每年都有一些年轻人来到巴山工作。为留住这些青工,每年清明节,王庭虎都带领他们为巴山筑路烈士扫墓、描碑文,每月都组织他们参观“巴山精神”荣誉室,观看反映巴山铁路人奋斗史的纪录片《巴山路魂》,引导青工们找准人生坐标。
2011年,青工吉文佳被分配到巴山工作,第一次巡查大巴山隧道就走了一天的路,晚上回到宿舍,又累又困,想起家乡和父母,不觉泪流满面,犹豫要不要留下来。一次执行完雨中夜查任务时,突然下起了大雨,吉文佳浑身都湿透了。结果他一回到工区,师傅王庭虎就送来了干净的工作服,并打开暖气帮他烘干了湿衣服。当时吉文佳就决定留在巴山。
在工作中,王庭虎毫无保留地传授青工线路养护方法,并在一次次施工作业中激励年轻人成长。2014年,吉文佳成为新麻柳线路工区工长。
在巴山工作的日子里,王庭虎用激情和责任给职工树立了榜样,让职工的心安定下来。他先后培育了10多名优秀青工走上工班长、管理干部岗位,这些年轻人就像一粒粒种子,将“巴山精神”根植于新的岗位,不断发扬光大。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