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牡高铁上的“三簇火”

铁路一线   2018-12-28 08:15:29  6浏览 作者:往混凝土里添加防冻剂和速凝剂

■本报 王晓丽 黄品青

今年11月10日至14日,哈尔滨至牡丹江的新建高铁沿线已是冰封雪冻、银装素裹。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副主任徐尚奎和站房部部长张立新等10名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冒着凛冽的寒风,对由中铁十一局集团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新香坊北站、海林北站等9座车站进行开通前的评审验收。这些站房或庄重典雅,或古朴肃穆,或简洁明快,或落落大方,充分展现了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欧式风格相呼应、一站一景与当地人文景观相融合、观赏性与舒适性相统一的匠心独运。专家们一致认定沿线站房为“达到精品工程标准”,在铁路总公司组织的信用评价中名列前茅。

对于吸人眼球的哈牡高铁站房景观,建设者们到底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心血,让我们随着下面的故事来了解一二。

熊熊燃烧的攻坚“战火”

尚志南站是哈牡高铁的一个重要站点,站址凹嵌在诸多土包之中。铁路总公司和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领导在检查工作时,一致认为尚志南站地势低洼,一旦雨季来临,轻则容易返潮,重则导致地下水涌入。后经多方研究,他们两次变更设计,标高抬升4.2米。但这时,站房基础已经出土,推倒重来需要时间,变更设计也需要等待图纸出笼,本来有效施工时间不足270天,两个月的停工无异于雪上加霜,待到批准开工已是去年11月中旬,这让建安公司顿时陷入了背水一战的困境。

面对这种“压力山大”的局面,建安公司领导班子发出了“弘扬铁兵精神,攻坚哈牡铁路”的动员令。公司总经理唐清明、党委书记王传斌带领领导班子成员悉数赶赴哈牡高铁现场,靠前指挥,分兵把关。他们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50余个项目工地以及已经退休的老干部、老职工中抽调了200余名技术和管理骨干,调集了2000多名施工人员,在290多公里的线路上,点燃了熊熊燃烧的攻坚“战火”。

高寒地带的隆冬,气温达到零下20摄氏度,冻土深达2米多,混凝土保温始终是一个难解的课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建安公司的员工们在跨度达292米的尚志南站周围搭建起了防护棚,然后又采取了“穿衣”(给站房墙体披上保温被)、“戴帽”(上面再覆盖塑料膜)、“升温”(在站房内点燃数十个火炉)、“吃药”(往混凝土里添加防冻剂和速凝剂)等多项措施,保证达到混凝土正常凝结所需的5摄氏度以上温度。坐镇指挥的总经理唐清明既当指挥官,又当“火头军”,负责给各个火炉加薪添柴,查看悬挂在每个角落的温度计是否达到混凝土凝结所需温度。

炉火熊熊,机械轰鸣,人声鼎沸,他们不分昼夜,24小时轮班施工。一天夜里,唐清明不慎被一颗钢钉穿过鞋底扎破脚掌。项目经理李志强赶紧派车把唐清明送往当地医院进行紧急治疗。之后,司机准备把他送回建安公司哈牡高铁项目部休息,唐清明急忙制止说:“回工地,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能躺下休息吗?”他又一瘸一拐回到了火热的“战潮上。

公司副总经理陈起建、总工程师卢杰自攻坚战开始、直到哈牡高铁试运营,从没有离开过这片热土。哪里艰苦哪里上,哪里有问题他们就出现在哪里。

帽儿山西站部分雨棚的桩基设置在站台上,而站台坐落在坡体上,为了防止山坡滑落,原施工单位对站台采取了混凝土浇筑措施,这给雨棚钻孔桩施工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钻机的钻头打坏了几个,但仍然“无动于衷”。卢杰与督导组成员明艳华、潘继友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夜以继日地进行各种试验,研究总结出了“啄木鸟”凿洞、加大桩基半径、减少桩基深度等多项技改措施,得到业主和设计单位的认可,取得了预期效果,保证了施工进度。

哈牡高铁攻坚战,再次印证了中国那句俗语的真知灼见:领导带了头,群众就有劲头。

代代相传的铁兵“薪火”

在海林北站维修工区门口的大理石幕墙上,雕刻着“最美高铁”4个醒目大字,这是建设单位提出的建设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不断完善、不断优化、精雕细琢设计方案。业主以及客服、消防、给排水、暖通、电务、通信等使用单位都从各自的工作角度提出变更意见,因此频繁变更设计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横道河子东站施工方案多次变更,工区经理李洪成感觉有点不知所措。他对来工地检查工作的项目部党工委书记陈海青发牢骚说:“想死的心都有。”陈海青开玩笑说:“要死,也要等到干完之后,到那时你是英雄。这时候死,你是软蛋1

这是同事之间的一剂“开心鸡汤”,性格开朗的“铁二代”李洪成不会为这点压力就想不开,一批“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的老铁道兵战士在这里忘我拼搏、奋不顾身的风采,给哈牡高铁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

一面坡北站工区经理名叫张志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铁道兵战士,多年风餐露宿、栉风沐雨让他落下了一身的伤痛,“三高”一应俱全,腰椎间盘突出,腿脚麻木,腰都直不起来,腿上腰上都贴满了膏药,走路拄着拐棍,阴天下雨疼得睡不着觉,公司以及项目部领导都关切地劝他住院治疗,但他却坚持等哈牡高铁开通以后再说。

在车站雨棚施工中,张志强担心雨棚边缘不在一条直线上,影响车站美观,便拖着病腿、忍着疼痛,艰难地爬上6米多高的雨棚,拉着线绳矫正每一个细微部位,直到满意为止。

亚布力西站的工区经理李兴义也是一位老铁道兵,早已到了退休年龄,并且身患肾囊肿。儿子多次劝他退休回家享享清福,安度晚年,但因工作需要,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来到哈牡高铁施工现常由于不适应东北地区的气候,不久李兴义就患上了湿疹,身上头上长满了红疙瘩,又痛又痒,他不停地抓挠,无法入眠,但每天晚上他都到现场值班,忙前忙后,一会儿也闲不篆…同事们担心他一天到晚连轴转会累坏身体,强拉硬拽地要他回工区休息,李兴义真挚地对家人说:“工作起来,什么痛痒都忘了,比吃药管用。”

陈海青感慨地说:“这批流血流汗不流泪的铁路建设者的坚守,是我们企业攻坚克难的保证,薪火相传的铁道兵精神永远是企业的宝贵财富。”

生生不息的青春“热火”

项目部是去年6月“跑步进潮的,今年9月15日就要开始联调联试,有效施工时间屈指可数,分秒必争是他们的唯一选择。为此,大部分员工都住在车站附近的活动板房里。

这种板房透风漏气,室内又没有保温设施,室外冰天雪地,室内寒气逼人。在一面坡北站负责技术指导的张涛、蔺宝伟等几名年轻大学毕业生入冬以来从来就没有脱衣入睡过,深夜回到活动板房脱下鞋子,掀起被子,和衣而卧,抱团取暖,一两个月的时间没洗过一次澡。

2014年毕业于长沙林业科技大学的张涛,贵州毕节人,长得白白净净,身体瘦弱,患有严重的糜烂性胃炎、胃溃疡,饭热了不行、凉了也不行,吃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但工区没有职工食堂,他只有到处“打游击”,饥一顿饱一顿。张涛想辞职回家,项目部领导诚心诚意一再挽留,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为他寻医买药,他最终改变主意,义无反顾地奋战在哈牡高铁现常

项目部总工程师万亮介绍说,张涛是个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年轻人。他的衣兜里随时装有一个记事本,当天有哪些施工任务、哪面墙上有条裂缝、哪块砖破损了需要更换以及谁来更换……他都一一记在本上,并拍照发到群里,过后还要一一检查是否落实。一次,一位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领导来哈牡高铁检查工作,看到张涛的记事本,由衷地说:“有这样的年轻人负责现场,我们放心1

2013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的张大顺长得俊逸潇洒,不过这段时间他长发掩耳,蓬头垢面,减却了几分风采。陈海青解释说,张大顺是“蓄发明志”,哈牡高铁站房不按时交付验收,张大顺就不理发。听此一说,大家不禁对这些年轻人肃然起敬。

苇河西站的游小胜、海林北站的郭晓军、张伟,横道河子东站的叶继超……在哈牡高铁战斗过的每个年轻人身上都燃烧着生生不息的青春热火,在这片东北土地上留下了奋斗不止的坚实足迹。

哈牡高铁神采各异的座座站房,点缀着哈牡高铁的美丽,我们突然觉得这些站房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物,而且是一种精神的组合,是智慧、力量、忠诚和意志的凝聚。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