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品+”专业新军诞生记——中铁二十三局轨道公司创新发展纪实
铁路一线 2018-10-23 19:12:39 222浏览 作者:李亚萍 唐丽华2002年的中国上海,全球首条商业运营磁悬釜—上海磁悬浮横空出世,中国研制的混凝土轨道梁,以堪比德国钢轨的高精度打破国际垄断,为商业运营磁悬浮在中国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制品专业化生产”便在磁悬浮轨道梁研发团队——中铁二十三局生根、发芽。
十几年后,脱胎于磁悬浮项目,起步于制品工程的中铁二十三局轨道公司,以新签合同额倍速增长的业绩,成为国内建筑部品行业的佼佼者,并于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5次进入“中国铁建工程公司经济效益20强”。当年那粒在黄浦江畔播下的种子,已然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战略定位把方向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准确的战略定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引。
从最初确定的以华东、西南、中原等地为基础,开拓上海、海军、海外新领域的“三地三海”发展战略,到“依托制品生产优势,向两端延伸产业链,长线与短线产品互补”的新产品定位,中铁二十三局轨道公司用1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公司专业化市场布局和战略转型,形成了磁悬浮轨道梁、U型梁、PC梁、节段梁、无砟轨道板等10大系列品牌产品,成功进军盾构、车站、市政等工程领域,逐步向“国内一流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化施工企业”的发展目标迈进。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市场悄然兴起,轨道公司认识到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
“部品是公司的最大优势,装配式建筑产业对公司来说具有广阔前景,是时候顺势而为了”,轨道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张长春适时提出“部品+”发展战略。
经过公司领导班子深入研究后,他们决定把业务从已有部品产业向创新型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意欲打造专业化发展升级版。“坚定不移地走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之路,全面推进‘部品+’发展战略”。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尽快适应市场,打破固有思维,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轨道公司总经理胡志勇表示。
思路的转变,促成了轨道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修订,“从单一产品到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产业链到业务面,实现业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成为轨道公司新的发展目标。
谋定而动见成效
方向既定,行动在即。产业链的延伸,业务面的拓展,技术含量的提高,成为工作开展之初首先面临的问题。
如何加大产业链的长度?产品上游,他们从材料研发板块入手,选择了对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矿产开发、高强灌浆料、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再生混凝土等进行研究和拓展。产品下游,他们以构件安装为切入点,涉足装配式下穿隧道施工、装配式管廊施工、装配式桥梁施工、装配式房建施工等领域。
如何拓展业务面的宽度?他们将目光投向市场需求量庞大的装配式产业,开发的产品从地上的装配式房屋、桥梁,到地下的盾构、管廊,再到地面的海绵城市铺装、市政小构件。
如何提升技术层的高度?在软件方面,他们大力推进BIM等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在轨道交通领域尝试运用BIM、人脸识别、二维码等技术对全项目全过程进行进度、质量等全面管理。硬件方面,他们联合专业单位,自主开发针对磁悬浮轨道梁、U型梁、无砟轨道板等的智能设备,保证施工质量和效率。目前,该公司正在着手研究自动焊接设备和智能拼装设备等,通过智能化减少人工,提升企业的技术高度。
经过努力,近两年,该公司成功进入装配式住房、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桥梁、装配式下穿隧道、海绵城市铺装、市政小型构件等市常“环保建筑制品、有轨电车、3D打英木构件等的研发也已被纳入企业的战略部署。”该公司总工程师谭斌介绍。
对于公司专业化发展的深度拓展,张长春信心满满:“2017年的新签合同额在2016年的基础上增加了将近1倍,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战略部署是正确的。”
科技创新添动力
中铁二十三局轨道公司作为国内唯一拥有高速、中低速磁悬浮轨道梁研制经验的企业,并没有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他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目光瞄准国内外行业先进技术,借助技术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
该公司先后研发出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铁CRTS-Ⅲ型轨道板、中国第一条批量生产的无砟轨道板单模机组流水线、中国第一榀先张U型薄壁梁和世界首例“双U+箱型”复合型变截面节段拼装连续梁。
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该公司还积极以技术换市场,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持续转化。他们自主研发的管片生产流水线,用两年左右时间,实现了管片生产自动化,并成功投放到旗下的管片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效率近1倍;研制的国内第一榀先张U型薄壁梁,投产后应用于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16号线、17号线、8号线、迪士尼专线和青岛蓝色硅谷线、深圳地铁6号线、天津Z4线等工程,在国内U型梁市场拥有达50%的占有率。他们与山东高速集团合作研发的国内首条批量生产的轨道板单模机组流水线,投放成功后已具备年产20万块轨道板生产能力,并成功将高铁无砟轨道板技术引入上海地铁市常“近年来,我们研制的高新技术产品,每年给企业带来的收入,占到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李亚萍 唐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