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召唤中奋斗成长

铁路一线   2018-05-28 08:06:58  浏览 作者:上接A1版

(上接A1版)

在景生启家中,有一个堆满资料的柜子,里面除了有勾画得密密麻麻的业务书籍外,还有他在一张张线路纵断面图、站场示意图中手记的操纵要点、坡道受力分析计算结果。大秦线先后更换过6种机型,开行过6000吨、1万吨、2万吨列车,进行过3万吨列车试验,每一次的机型更换、载重试验,他都要进行LKJ操作、操纵预案等方面的分析,都要记录下操纵心得及优化方法,难怪有人说他是“驾驶员操着工程师的心”。正是这种“国家有需要,大秦有担当”的使命感、这种匠人匠心的执着精神,为他在实践中不断钻研、不断进娶不断奋斗注入了不竭动力。

心诀全在一把闸上

距首都北京以北100公里有座名为渭水河大桥的铁路桥,大秦线在这里画出一个漂亮的S形大弯。2.6公里长的钢铁巨龙“浓缩”在S形大弯中,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动感震撼。

当人们感叹钢铁巨龙的磅礴之势时不会想到,列车过桥驶入军都山隧道后,即刻进入大秦线驾驶难度最为复杂的区段:从8.46公里的军都山隧道开始,是长达51公里、坡度超过12‰的连续下坡区段。在这样的坡道上操纵重载列车,撂闸猛了,冲击力瞬间集中释放,轻则造成中部机车渡板变形,重则造成断钩分离;撂闸浅了,则可能引发列车超速甚至放飏……

今天,大秦线的司机通过这一复杂区段时,都能够精确掌握排风、充风、速度三者的最佳操控时机。而这,都得益于景生启创造的“生启治坡法”。

653公里的大秦线仅大同到茶坞的300多公里线路上就有近1公里的海拔落差,并有52座隧道、540座桥梁,桥隧相连、地形复杂。2006年,大秦线开始大规模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列车越长,冲击力越大。开行2万吨列车,解决纵向冲动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景生启作为最先掌握2万吨操纵技术的优秀司机之一,成为总结2万吨操纵法的担纲人。

重载列车的驾驶心诀全在一把闸上。

在外行看来,景生启的操纵并没有什么特别。他轻握手柄的拇指和食指不时推拉一下,长大列车就能平稳前行。但在行家眼中,那只手柄上的一毫米偏差,在列车上的体现可是天壤之别,看似简单自然的一招一式却处处透露出几十年的功底。熟悉景生启的人更清楚,这种精益化的操纵是一种“人机合一”的境界,是他对车、路精准掌控的结果。

要把自己的操纵技术变为可推广、可复制的操纵法,景生启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被称为心诀,是因为车况、路况、天气、载重等变量因素太多,操纵难度大。一些人说,在大秦线上驾驶2万吨列车就如同中国烹饪,大师的秘诀并不在于看得见的流程,而在于随变而变的掌控。从“输入”到“输出”,景生启开始了新的奋斗。

为了将个性化的操纵技法转化为模块化的操纵方法,景生启给自己编制了时间表,每趟出乘前设计一套操纵预案,运行中试验一种操纵手法,退勤后再对照运行曲线,在脑海中“复盘”每一步操纵得失。他根据自己的操纵心得,计算出2万吨列车在长大下坡道运行的下滑力,并结合不同车底及温度、湿度等诱因,制定针对性操纵方法,减少了列车纵向冲动,达到“杯满不溢”的效果。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针对大秦线16个起伏坡道的“操纵模块”成功出炉,2万吨列车中部机车渡板变形等多个难题迎刃而解,景生启首创的“分步循环制动法”被命名为“生启治坡法”,填补了我国重载列车操纵技术空白。

铁路男儿更要担当

如果问景生启,25年的重载岁月哪个时刻最难忘,他一定会告诉你是2014年的4月2日。那一天,他驾驶着3万吨重载试验列车,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重载技术自主创新的成果。

操纵3万吨重载组合列车,最大的难点是准确掌握头、中、尾4台机车的相对距离和所处坡道位置,保证多台机车牵引、制动的同步性,否则,极易发生牵引时前拉后拽、制动时前堵后拥等危险状况。

这样的重任并非任何一位重载司机所能担当,这样的肩负也意味着景生启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在正式试验前的40多天里,受命进入试验组的景生启完全处于忘我的状态。在3万吨列车的静、动态试验中,他白天和操纵团队上车试验,夜晚就在试验组里梳理试验数据,将每趟车的操纵实况密密麻麻地记在5个大本子上。每个细节,他都要反复推演上百次,修改、试验,再修改、再试验,不断优化操纵方案。由他主导的“3万吨列车操纵法”,为确保3万吨列车成功试验开行提供了操纵技术依据。

那段日子,他的妻子为照顾老人和孩子,辞去稳定的工作,一门心思地支持他。为了不让老人担心,他没有告诉老母亲自己在忙什么。直到母亲看见他驾驶着3万吨列车出现在电视上,才知道自己的儿子从事着一项伟大的试验。

3万吨重载试验的圆满成功,带给景生启的不仅是荣誉和成就,而且是一种“献身重载事业就是献身中国梦”的精神升华,让他对重载司机的责任与担当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3万吨重载试验是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大秦人从来就以国家需要为使命,我们不仅要把重载技术一代代传承下去,而且要把重载精神发扬光大。”

培养更多优秀的重载司机成为景生启新的奋斗方向。

2018年,中国铁路总公司在“六线六区域”实施“货运增量”行动,大秦线作为增量重点,今年要完成4.5亿吨任务。太原局集团公司实施了提高2万吨列车开行比重、提升列车达速率等一系列提效举措,使大秦线重载列车平均追踪间隔由14分钟压缩至12分钟。景生启说:“这样的车流密度,一列不畅就会影响全线的运输效率,必须让更多的司机都能具备‘贴线’运行的能力。”

“贴线”运行是指司机根据信号指示,达到实际运行速度与线路限制速度高度吻合的最佳状态,目前只有景生启等少数几名司机能做到。在他的倡导下,湖东机务段组建优秀司机培带团队,把过去的“1+1”培带模式拓展为“N+N”培带模式,以“滚雪球”的方式促进2万吨列车司机技能的整体提升,为大秦线提质增效提供了操纵技术支撑。

心有所念,终有回响。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景生启更加豪情满怀:“既然选择了重载事业,我就要用一生来担当。”

无相关信息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