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下苦哩!

铁路一线   2017-12-07 09:01:25  230浏览 作者:冉冉

老陕!下苦哩!

(2017年)

:“老陕,你弄啥哩?”

:“下苦哩1

 一月,毛毛沟隧道口依稀的飘着交夹着雨水的雪花,西成客专预介入小组的老陕陈宏裹着棉大衣站在1米深左右的沟壑里正勘察指挥着前方光、电缆沟的纵向开挖,从隧道口引入到桥下基站,老陈用他的经验目测着引入线路是否合理,至于开挖的深度,老陈觉得到自己胸前刚好1米的高度才是最好的把控关卡,迎着寒风、雨雪、和泥泞,老陈跟伙计们喊着:“吃下苦,加把劲,早干完早收工。”

 二月,K244+413KM至K249+656KM,走过了村庄、越过了汉江、穿过了中梁(隧道),带着放缆队,推着轨道放缆车,轨道边、缆槽中年轻的通信工江浩摘下额头帽,抹一把汗水,大声喊道:“把揽捋直了、别打结、再放。”在这样的劳作中,已然逝去了二月本该有的严寒感,这时的江浩只觉得“热”。

 三月,又一大波老陕“来袭”,北出秦关、南抵宁川,伴随着静态验收近250公里的徒步勘察,汉中西通信车间这个老陕大团队正扎扎实实的有序建立着,这里来了一群下苦的人,还是一群不怕苦的陕西汉子。

 四月,组长彭文辉带领着通信小分队,他们头箍灯、口带罩,一块盖板一块盖板的翻查,从新集查至省界。除了一眼望不到头的漆黑隧道,便是一天下来已经吸黑了粉尘的白口罩,“光缆接头”、“光缆分歧”、“电缆接头”,一处处的查、一处处的喷、一处处的记,边干,老彭边笑着说:“咱现在下的苦,那绝对是将来享的福”。

 五月,翻完了一座山又一个峰,过了这个弯还有一个坎.技术员马晓好不容易颠到了大水沟AT所,下车缓了缓呕吐感,人便下到了电缆井内,“绝缘节问题已处理,消号;积水问题仍存在,记录;进缆口未封堵,记录。”再进入AT所内,“更换尾纤绝缘扎带,空开倒换,对照问题库检查试验、消号……”。一系列的工作,在他手里驾轻就熟,马晓只是觉得“蜀道太难”。

 六月,夜间十一点整,驻站联络员黄亮已到达了汉中车站运转室,登记核对联调联试天窗内容,询问观察通信设备运行情况,直至凌晨四点三十准时上报车间调度天窗任务内容及完成情况。这样漆黑的夜将要陪伴着同样漆黑着眼袋的他渡过这个夏天的每一夜。

 七月,洋县工区工长闫晓华即使是在大秦山脉里相对凉爽的新厂街,依然干的浑身是汗。一站就是几小时的梳理走线,一趴就是半天的清扫地沟、封堵缺口、整理排缆,静电地板下的工作对于本来就有点胖的老闫来说,简直就是苦不堪言,只能跟自己说坚持再坚持,半个月时间的梳理整改,老胳膊老腿麻了又麻,但在干净整洁的机房和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缆线面前,老闫说:“这苦下的,值了1

 八月,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气息,麻河分区所外,青工姜宁扛着警示牌,朦胧着汗水浸湿了的眼,走向基站,他正参与着补栽重要径路警示牌的工作。分区所内,青工王浩熟悉却不失仔细的拨按着手中的标签机,“麻河分区所传输622M与洋县西车站传输2.5G互连RX1”,丝毫不敢有半点疏忽的粘贴悬挂,他用一颗细如纤芯般的细心完成着明确径路标签的工作。他们在这下苦中不断磨炼与提高着自我。

 九月,这一季的雨水仿佛下穿了天,却浇不灭维修工长唐树明的热血干劲。汉中牵引变电所视频倒换试验;城固北站BTS回环试验;谢村AT所放电试验……淌着泥泞、迈着大步,撸起袖子,狠劲的下着苦的他做着开通前的各种试验、调试工作,在他的人生中,这一定是段激情燃烧而极具价值的日子。

 十月,一张张,还是一踏踏,应该是一摞摞,多而不失序的《机房平面图》、《基站到达图》、《基站光、电缆走向示意图》、《交直流地线配线图》……整齐有序的罗列在了汉中西通信车间的技术台账桌上,从一月到十月,工程师马祥龙和他的团队不分昼夜的采集、核对、绘制、修改、完善,最终,疼了头、花了眼、麻了手、下了苦、制完图。功成离不开这个团队的每个人。

 十一月,244.527公里,也许是2444.527公里,至少年初配发的车间车辆已经开了4000多公里,不管走过几个来回,或者走到哪里,车间主任胡世军仍坚持在这个月在走一遍,一路从佛坪站的门径告警试验;到洋县西站的UPS不间断电源倒换试验;再到汉中站的2M回环试验;最后到宁强南站的ABCD缆测试核对,看了地沟的封堵情况,又核对了机柜线路台账标签,再测量了蓄电池组电压数值,与网管进行了基站布防、撤防试验,没有马虎,更没有遗漏。一个坚持下苦的老陕,是一个最值得信赖的老陕。

 十二月,凌晨四点的签到到准确无误早八点十五分的到达,DJ1801次、DJ1802次、DJ1804次列车通信联络正常,通信设备正常,隧道内信号确认无盲点。出站时分,我觉得“疲惫”不存在的。走着走着,有人问我:“老陕,你们弄完了么?”我说:“弄完哩。”

:“那啥时候开通么?”

:“开咧1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