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亮:追梦不止做到最好
铁路一线 2017-08-22 20:31:07 16浏览 作者:工作从见习生、调度员到生产管理的行家里手,他经历了太多的辛酸苦辣,但他坚持在每个岗位上都秉承“做到最好”的工作理念,为动车组高级修事业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
人物素描 高志亮,共产党员,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检修车间副主任。他曾获得北京局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被评为2017年度北京局“十大杰出青年”。他参研的项目获得北京局技术革新类成果奖2次、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1985年出生的高志亮是北京铁路局北京动车段检修车间副主任。北京动车段检修车间的主要工作是动车组高级检修。动车组整体架落车作业是动车组高级修中一项安全隐患极大、影响检修进度最多和发生问题最多的环节。这项作业仅架车机故障问题就直接多次影响检修进度。
面对当时全路最先进的DDT型整体式架车机,高志亮没有先例可参考,只能一次次钻进架车机下近5米深的地沟里研究其结构,查找故障发生原因,总结规律。经过1个月的探索,他发表了《确保DDT型固定式架车机安全的技术保障措施》的论文,为指导现场作业提供了很大帮助,也解决了架车机故障多这一老大难问题。
2013年,全路首列CRH380A型动车组在北京动车段实行换架修作业。换架修就是把不同车号的动车组转向架采取互换的方式进行检修,通过调整每列动车组的检修进度,达到缩短检修停时的目的。这种全新的检修方式最大的困难在于,当把一列动车组的转向架拆卸完毕后,等待安装的转向架同时已经准备好,但是动车组车体状态检修还没有开始进行。高志亮被这个问题难住了,车体修时缩短了,怎么组织各个班组协调各个环节以保证检修进度呢?
高志亮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制定新的生产流程,调整生产组织模式,经过17个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将整车修时由原来的30天缩短为17天,创造了全路最短检修停时。
在其他领域,高志亮也积极创新。他先后在省部级、局级刊物上发表《动车组牵引电机故障诊断方法研究》《CRH5A型动车组三级修受电弓系统检修浅析》等论文,有效地指导了现场作业。
走上管理岗位后,高志亮努力做一名善于突破的管理干部。2015年,高志亮组织车间各方面力量,全程参与CRH5A型动车组四级修的筹备、启动和实施工作,就在对CRH5A型动车组更换工艺转向架的过程中,难题又一次摆在了他和团队面前。他们发现原有的成品工艺转向架无法满足CRH5A型动车组转向架的更换工作,后续所有工序也均因此而停止。面对这种窘迫处境,高志亮和他的团队立即投身现场研究,量好每一个尺寸,连夜加班赶画图纸、做设计,力争用最快的速度设计出专用工装。多次试验后,他们终于设计出了动车组高级修智能工艺转向架。该工艺转向架满足了全部功能要求,在现场使用情况良好。
为提高动车组高级修自主检修能力,高志亮分别在CRH380A/AL型动车组三级修自主修和CRH5A型、CRH380BL型动车组三四级检修自主修及CRH380AL型动车组撒砂装置改造三个方面实现了突破。北京动车段按照高志亮的建议,建立了“双平台”检修组织模式,创建三个检修工区,并按照两个平台分开设置的原则,成立总装一工区和总装二工区,分别负责两个平台的动车组检修。他们还按照两个平台合并设置的原则,成立了调试工区。3个工区共计设置了13个班组,实现了“双平台”同步检修,这在全路高级修工作中也是首次探索尝试。这种做法在后期检修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各车型的检修效率。
从见习生、调度员到生产管理的行家里手,高志亮经历了太多的辛酸苦辣,但他坚持在每个岗位上都秉承“做到最好”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善于创新、直面问题、攻坚克难,为动车组高级修事业发挥了自己的光和热。为此,他获得了北京局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被评为2017年度北京局“十大杰出青年”。他参研的项目获得北京局技术革新类成果奖2次、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
见习生、调度员、检修车间副主任……“85后”高志亮“扮演”过多种角色,经历了铁路工作生涯里平凡中的非凡。
高志亮带领团队深入调研,创造了整车修全路最短检修停时;取得多项动车组高级修技术成果,发表数篇专业论文;实现“双平台”同步检修,提高了各车型的检修效率……一步步走来,他始终不忘的是“做到最好”的工作理念。
对高志亮来说,技术上的攻坚克难已经习以为常。荣誉的背后是无数次彻夜不眠的研究与探索,他将自己的全部献给了动车组高级修事业,让我们看到了铁路职工的执着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