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荒漠披绿 为党旗添彩
铁路一线 2017-07-21 16:17:55 0浏览 作者:来呼热■本报 傅世忠 本报 杨智刚
零星的老榆树在连绵不断的沙丘上垂着梢头,接受夏日骄阳的炙烤,白音库伦至浩来呼热铁路两侧的防沙障,在茫茫沙海中显得蔚为壮观:近观,长势喜人的苦豆草、骆驼蓬、批碱草在清风拂过后,飘来淡淡清香;远望,生物治沙、工程治沙的成果显著,犹如一张绿色大网罩着沙丘……
盛夏,夕阳西下,站在这条线路上,锡林浩特工务段白音库伦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曹玉峰另有一番滋味:“经过3年的努力,像这样的治沙网格,在锡林浩特工务段管内有38处;沙害重点地段由原来的52处减少到29处;15.4万平方米的不毛之地有了生机;线路沙害次数同比减少50%以上。”
浓浓的思绪中,曹玉峰感慨万千地说:“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党旗高扬在哪里,沙害就注定被阻挡在哪里。”
担当,勇于站在治沙前沿
“风起处遮天蔽日,风落时一片狼藉。”这是对浑善达克沙地风沙天气的形象描述。锡林浩特工务段管辖的白(音库伦)浩(来呼热)线60公里线路有50公里穿越浑善达克沙地,铁路沙害频发。
清积沙、栽沙障、种草籽、挖截沙沟……锡林浩特工务段走着和许多有沙害问题单位同样的科学治沙之路。只不过,在与风沙抗争中,该段党委更加注重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该段党委将防沙治沙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进行全面调研部署,根据沙源分布特点和沙害产生规律,研判沙源走向,查找治沙要点,将防沙治沙工作与“三带三创三无”“党内品牌创建”等党内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一行从白音库伦线路车间出发一路向南,路过了白浩线曾经的两处重点沙害处所,埋设在沙丘上的方形铁牌记录着以前沙害肆虐时的情形。看着不毛之地长满了连针、批碱草等耐旱植物,该段党委书记张文华对“党”字号治沙工作充满信心:“现在想想,当初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从近年来的治沙效果看,不仅消除了行车安全隐患,而且改变了铁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通过近一段时间的统计,机车司机的线路沙害信息反馈率同比下降80%……”
近日,该段党委按照工作部署计划,组织42名机关党员成立志愿服务队3次深入白浩线,采取挖截沙墙、栽植高挡沙墙、安装挡沙网格和种植草籽的治沙方式,对白浩线28公里处两侧2.5万余平方米的沙源进行了科学治理。
发力,全力消除沙害隐患
在段党委全面深入治理沙害的同时,白音库伦线路车间、伊拉勒延线路车间、苏吉达巴综合车间3个党支部积极探索,力争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防沙治沙路,进而减轻安全压力和劳动强度。
在曹玉峰看来,立足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防沙治沙必须围绕“三个必查”做文章:春秋时节,车间党员干部必须每日添乘机车不间断巡回检查,动态监控线路两侧积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责任班组进行清理、盯控;党支部必须每月组织党员骨干对管内治沙网格全覆盖式徒步巡查一遍;每年必须对管内沙害进行一次系统排查梳理,并留存影像资料,详细记录沙源变化和走势情况,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每日添乘检查,我们能及时准确掌握线路沙害隐患问题,可以提前组织人员对线路积沙进行清理,确保了运输通道安全畅通。”白音库伦线路车间主任王伟介绍说,“半年来,通过‘三个必查’发现处理沙害断道隐患问题5件,清理道床积沙8次,为专业科室提出合理化防沙治沙意见建议6条。我们车间管内沙害发生率大幅度下降。”
为落实科技保安全工作要求,白音库伦线路车间、伊拉勒延线路车间、苏吉达巴综合车间3个党支部积极与段调度指挥中心沟通联系,利用互联网监控卫星云图,掌握近期天气变化情况,重点了解降雨范围和风力等级。同时,他们还利用微信给一线班组发送天气预警信息,安排党员骨干深入现场指导防沙治沙工作,为从源头上消除沙害隐患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主动争当攻坚先锋
看着列车因风沙袭扰一次次被迫在区间停车,该段机关党支部42名党员积极投入到治理沙害工作中,把每半年至少参加一次治沙活动、每次治沙至少栽植300平方米沙障作为公开承诺的重要内容,并向全段干部职工公示,自觉践诺,接受监督。
“为确保沙害得到有效治理,沿线各车间党员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该段党委办公室组织助理吴旭东告诉,白音库伦线路车间的6名党员,每到冬季自发采伐储备沙柳枝条,方便来年栽植沙障。3年来,他们累计采伐沙柳3万多捆,栽植沙障20多万平方米。
“受苦受累最多的要数伊拉勒延车间党员。”张文华介绍说,“伊拉勒延线路车间的6名党员常年以风为令、以沙为伍,昼夜待命随时准备清沙。遇有大风等恶劣天气或收到安全预警信息,他们还要第一时间申请‘天窗’,利用轨道车巡回检查线路,对影响行车安全的沙害做到随有随清,严防沙害断道。虽然我们的防沙治沙之路越走越顺畅,但距离目标依然很遥远。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一定会高举党旗,人进沙退1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