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长隧 匠心解难题

铁路一线   2017-05-20 06:15:16  0浏览 作者:

四川省松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这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群山顶上的皑皑白雪,忙碌的物流和旅游车辆在蜿蜒的国道上川流不息,著名的九寨沟和黄龙风景区离这里不远。正在修建的成兰铁路将打破该县无铁路的历史,也将打破川西北高原的交通瓶颈。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距离松潘县城也就半个小时的车程。大山的脾气让人捉摸不透,中午还是艳阳高照,下午就来了个急转弯,山谷中冷风呼啸,温度骤然下降。

中国中铁二局集团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的建设者已经在这个静谧之地待了2年多,这群深藏在山中的筑路工匠以精益求精的精神破解了国内不多见的隧道软岩大变形难题。

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全长22923米,为亚洲在建最长的单洞双线隧道。二公司承担施工部分长11126米,有着自己的特征:复杂的构造运动历史、复杂的构造形迹、复杂多变的复理岩建造、复杂的地应力环境、复杂的地下水条件。

从外表看,云屯堡隧道所处的大山坚毅刚硬,其实山体中深藏着非常脆弱的一面。这里的地质以千枚岩为主,这种岩石有个很有趣的特点,遇水就发生膨胀变形。恰恰这里的水系众多,隐藏在岩石中的裂隙水水量很大。在隧道开挖改变山体平衡结构时,大量的裂隙水就向隧道渗透,遇到千枚岩,地质变形就不可避免了,再加上强大的水平地应力挤压,变形就更加剧烈。集团成兰铁路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覃文华回忆说:“隧道刚开挖了几百米,洞内就出现了水帘洞景象,初期支护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

川西北高原的地质复杂性远远超出建设者们的预期,大变形难题犹如一道屏障横隔在他们面前。“我们的施工地段80%以上处于变形和大变形地质环境下,首先要对困难程度提高认识,从施工方案到技术、设备、人力等资源调配做好充足的准备。”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陈桂虎介绍说。

2016年7月29日,成兰铁路云屯堡隧道不良地质工程技术方案专家研讨会在茂县召开。会议在全隧纳入动态设计、开展先导段试验等多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中铁二局集团专门立项课题,其中省部级工法7项、国家级专利1项、QC攻关成果13项。

“先导段在破解软岩大变形难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科学实验的展开、数据的收集、设备的应用和改进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二公司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辜文凯说。围绕云屯堡隧道,科研课题小组汇集了现场技术人员和多个层面的专家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在他们眼中,科学判断和决策直接影响施工工法、施工顺序、资源配备的科学合理性,马虎不得。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于隧道施工而言,探明隧道内的地质情况是影响施工的核心环节。28岁的覃文华和技术员们一直为寻找合适的探测仪器而绞尽脑汁,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选中了法国产TEC型多功能液压钻机扮演这个地质“侦察兵”的角色。他们在隧道开挖面多个位置钻探取出30米长的圆柱体岩石样本,这对地质分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对地质情况的精确掌握让施工人员心里踏实了许多,接下来就要将针对性的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到施工中。为了控制变形量、提高施工质量,他们往往要尝试许多新的方法和设备,从长锚杆使用到钢拱架安装,到混凝土布料和捣固,每一处细节都需要缜密考量。

虽然只有28岁,但覃文华几近秃顶,他半开玩笑地说:“我也曾经有浓密的头发。”技术攻关最紧张时,他经常失眠,整宿睡不着,眼皮虽然合着,但各种各样的工装设备在脑子里不停地转,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混凝土搅拌以秒计算,一颗小小的螺栓就能影响几吨重的钢拱架的支护强度,太多的细节,我们必须追求精益求精。”覃文华感慨道。在实践中,他们创新应用了开挖与支护工装、钢筋与防水工装、混凝土结构工装等大量机械设备,取得很好的效果。

云屯堡隧道施工正平稳有序推进,建设者取得的成果得到了成兰铁路公司认可,全线隧道施工现场观摩交流会在这里举行。群山中,建设者勇斗软岩大变形的故事还在继续……

评论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