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路网信息“立交桥”
铁路一线 2017-03-10 08:06:58 0浏览 作者:洛阳至宜阳■本报 徐春明
“利用可视化监控发现洛宜线(洛阳至宜阳)23公里230米周村道口作业人员立岗不标准,手机定位检查巡检人员位置准确……”2月27日,郑州铁路局洛阳工务段安全生产调度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数字工务”平台监控作业现场时发现问题。
“数字工务”平台是郑州局加强信息化建设“1578”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数字郑铁”战略框架的一项重要部署,为该局工务系统全面落实“检养修分开”维修理念,科学指导维修作业,及时消除线路故障隐患,全面打造路网信息“立交桥”提供了有力支撑。
分步实施 提高生产效率
郑州局“数字工务”平台以工务设备管理为中心,汇总各种动静态检查检测数据,通过信息化建设平台,分析各项检测数据,找出状态变化规律,辅助制订维修计划,记录维修作业流程,从而有效控制维修成本,合理分配现有资源,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这个局安排信息化处牵头,以各工务段为单位,做好基础数据录入,整合多种软件资源,以作业工单计划功能为基础,使生产利用率得到逐步提高、安全生产得到有效控制、问题库的建设和管理清晰有序。他们开发并完善“数字工务”平台的47项计划项目,升级整合现有功能,如南阳工务段去年8月就开始利用该系统对道口安全、现场施工进行遥控管理。
为加快“数字工务”平台建设步伐,这个局成立督办组,利用周交班会督导、项目化推进奖惩等措施,细化完善配套措施,确保按期完成。他们利用网络平台把管理触角延伸至各部门,通过用户端口及权限的设置,使每个用户都能够查询到自己的应用数据,使管理者可以“临境”指挥现场,最大限度地发挥现场卡控的作用。
“数字工务”平台既可以让管理者及时更新设备检查分析标准、线上固定资产等数据,又能让一线职工通过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比、时间提醒等举措,快速掌握现场工作动态,第一时间投入现场作业,进一步提高线路质量。
规范管理 提升设施质量
郑州局通过“数字工务”平台的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整合维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作业效率,为成本统计、病害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优化了生产流程。他们推行的电子工单制度取代了班组以往的纸质计划,既节约了作业计划填报时间,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郑州工务机械段在陇海线第一阶段集中修时,利用电子工单制度进行了3次清筛施工,节约人力21人。
这个局通过信息采集和跟踪技术,提升物资设备管理的集约化水平。他们实时查询当前库存信息,通过工单上的物料计划预测未来的物料需求,准确掌握材料物资、钢轨大件的库存数量和地点信息,实现材料计划报批、使用和配发,适时查看所需材料流转动态,根据情况制订施工计划,合理安排作业生产。
这个局利用“数字工务”平台,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卫星导航等先进技术手段,综合各系统动静态信息和数据,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帮助。使用这样的平台既减少了中间环节,又保证了各类指令第一时间在站段、班组职工中得到落实,实现简单快捷有效的管理。
远程监控 确保现场安全
郑州局通过“数字工务”平台对现场职工进行准确定位,了解现场人员的标准化作业情况,实现对人和物的可视化管理,做到对现场作业、材料动态和人员情况的遥控指挥,保证了运输一线作业安全。
2月21日至22日,河南洛阳地区突降暴雪,致170趟列车晚点,有241趟列车限速运行。洛阳工务段利用“数字工务”平台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处置预案,以车间为单位组建了26支除雪打冰应急队伍,全面清扫站场正线、客车路径、道岔、桥隧洞等重点区域积雪挂冰,做到边降边扫、边扫边清,确保了郑西高铁和陇海铁路、焦柳铁路三大铁路线安全畅通。
这个局坚持将检测设备的动态数据与人工静态检查数据结合起来,全面掌握设备状态,并对各个过程实行数字化管理,加快信息传递速度,保证检测数据的真实性。他们通过无线图像、视频传输和双向语音对讲等方式,对现场作业人员、作业位置、作业情况进行实时盯控,使作业情况始终处于跟踪、查询和管控的可视范围内,确保现场作业始终可控。
这个局利用“数字工务”平台,集中整合作业工单计划、资产管理、人员管理、动静态问题分析等功能,优化原来使用的“天窗”计划系统、施工计划系统和调度指挥系统等多个软件系统,不但减少了人工输入和数据分析的工作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数据在工务系统的运用,进一步加快了郑州局信息化建设进程。
-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