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劳模真情话春运
铁路一线 2017-01-13 08:12:35 0浏览 作者:■本报 杨 滨 本报 李玉思 史小武
1月10日上午,春运前的大连站已是客流涌动。候车厅内,一位身披红色绶带、正在打扫卫生的耄耋老人吸引了众多旅客的眼球。
她,就是曾经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的大连站退休职工、全国劳模胡金玲。在今年春运来临前,她又一次来到自己曾经工作奋斗过的地方,与车站已退休的全国劳模吕玉霜和青年全国劳模刘晓云一起为老弱病残孕等重点旅客提供服务。
中午,和吕玉霜、刘晓云跟随胡金玲老人走进了她位于大连市甘子区千山路的家中,一幅2.1米长的黑白大照片醒目地挂在墙上。这是1956年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合影,胡金玲就在其中。胡金玲说,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是自己永远难忘的幸福记忆。
老人于1931年出生于大连长海县,自1951年参加工作后,连续15个除夕之夜都是在为旅客服务中度过的。当年,她以无私的大爱、乐于助人的高贵品德,感动了无数旅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记忆。
“白天黑天一个样,过年过节一个样,一丝不苟不变样。”忆起当年春运的情景,胡金玲历历在目。她说,那时的春运,早晨一上班,就忙得像跑马灯似的,这边刚检完票,那边就通知列车进站,然后跑到站台维持秩序,忙完站台上的工作,紧接着又赶到出站口维持秩序。
老人说,那时的春运,每天都要忙到凌晨3时左右,直到最后把从烟台坐船过来的旅客安排进站,才算结束一天的工作。说着,老人突然神秘地朝大家眨了眨眼睛问道:“知道那时我们兜里必备的一样东西是什么?”见摇头,老人笑了:“是糖块!嘴唇干了、体力不支了就嚼一块。那时候,上班之后服务牌一戴上,浑身都是劲儿,一下班后服务牌一摘,身体就软了,腰都挺不起来了。”
交谈期间,发现胡金玲的右手食指关节有明显的弯曲,询问后得知,这是她年轻时常年用手指清理暖气片缝隙里的灰尘受伤所致。“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干活抢在前1这是胡金玲老人一生激励自己的话。30多年工作中,胡金玲收到了4000多封旅客的表扬信。
到2017年,胡金玲已有63年的党龄。她说自己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有了优秀的接班人,说着将目光瞄向了吕玉霜和刘晓云。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离不开师傅的教导。”作为胡金玲带出来的徒弟,61岁的车站第二代全国劳模吕玉霜很是感慨。她参加工作后,拜胡金玲为师傅,并根据从事客运服务工作的经验,细心揣摩,大胆创新,总结出15条优质服务的工作方法,被旅客誉为“活雷锋”。在吕玉霜退休后,她最小的徒弟、车站第三代全国劳模刘晓云又走到了台前。
刘晓云说:“前辈们虽然退休了,但劳模精神却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她告诉,由车站成立的“刘晓云工作室”在今年的春运中将把服务内容拓展到帮困解难、应急救护、社会化衔接等方面,为旅客打造一个温暖的春运。
“雪茫茫,人各一方,梦太远,往事被冻僵……”告别时,86岁高龄的胡金玲老人哼唱起了电视剧《松花江上》的片尾曲《思乡》,记不清这首歌已经伴随她多少年,从那张写有歌谱的发黄纸张上可以看出她对歌曲的热爱,也抒发着她对铁路春运不变的情怀。
编者按 每一段历程,总有一些回忆深深铭刻,总有一些故事温暖人心。
64载春运路,有你我出行的记忆、回家的欣喜,更有铁路人立足岗位无怨无悔的奉献与坚守。你在归家的路上,我在去远方的途中;你在阖家团圆享受相聚的喜悦,我在烟火的背景中岗位守护——不忘初心,继续前行,铁路人始终坚持“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不变,弘扬铁路春运文化的努力依旧。
64载春运路,寻访曾经或正在春运“战潮奋战的铁路职工,撷取那些让我们感动、振奋、暖心的片段,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春运文化·记忆中的春运故事》栏目,讲述铁路人难忘的春运故事,感受他们的热爱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