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载求索 万里新颜
铁路一线 2016-12-07 08:26:09 3浏览 作者:公司■本报 孙业国 本报 孟 奇
拥有近万公里营业线的上海铁路局,以惊人的气魄、稳健的步伐,从3年前开始,大胆推动工务修程修制改革,拉开了系统破解工务领域生产效率低、质量不高、专业修理能力弱等难题的大幕。
如今,三载改革果实累累,工务修程修制改革的“上铁模式”吸引了全路目光。日前,来自18个铁路局(公司)的领导和专业人士齐聚杭州,寻找这种模式的魅力源泉。
技术支撑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改革修程修制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工务系统沿袭的是由工区主导检养修合一的生产体制。不可否认,这一传统的工务生产组织模式,为铁路安全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技术支撑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线桥养修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传统的养修体制相对粗放,带来了如检查质量不高、计划安排不合理、专业修理能力弱、劳动效率低下、作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改革工务修程修制势在必行。
2012年底,上海局通过广泛调研,确立了全局工务系统线桥养修体制整体改革工作思路:通过推行检养修分开、优化车间工区管界、规范专业管理定位、完善配套管理体系等措施,确保实现“提高安全可控度、提高设备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
可是,改革的具体方案尚未出台,立即就有了不同声音。一些人认为,既有生产组织已经比较完善,不需要做大的改动,毕竟有变化就有风险。他们担心改革动了生产主体,会造成生产秩序的混乱。
面对干部职工的各种想法,该局从多个层面积极开展宣传引导。该局分管领导、工务处负责人分别与各工务段领导班子集体座谈,促使各工务段领导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推行修程修制改革的共识;深入各段管内车间开展宣传引导,与车间主任面对面座谈,通过分析利弊,权衡利害,消除执行中间层对改革的模糊认识。
思想认识逐渐统一,推进修程修制改革的思想基础越来越牢固,改革顺利破冰。
顶层设计为先,系统配套支撑,修程修制改革落到一线,生根发芽
2013年,上海局出台了《关于深化普速线路养修生产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深化推进普速铁路桥隧检养修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13个文件办法,标志着线桥养修体制改革平稳起步。
为确保改革各项措施落地生根,该局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专题汇报,督察督办,紧抓不放。分管副局长深入一线,指导把关,协调推进。
方向明确,措施具体,关键在落实。该局工务处联合运输部门,对全局“天窗”资源进行深入分析优化,对14个试点车间的机构设置、检查分析、计划编制、作业控制、质量验收5个环节执行情况进行了两轮调研。
在试点过程中,该局把修程修制改革与标准化班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管理标准化、设备标准化和作业标准化创建,形成了各类标准化车间、班组的工作手册和工作指南,完成了各类项目作业指导书179种、岗位作业指导书150种、视频作业指导书近50种,并在段、车间管理干部中推行了“一册两表”工作写实制度。
为保障工务修程修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该局还为各工务段一次性补充了236台工程车辆,并投入1.2亿元,用以强化线路作业、检测与安全设备的购置。与此同时,该局相关部门组织研发线路养修生产管理系统及铁路桥隧建筑物检养修管理系统,并在全局选择了14个车间试点,深入探索检查分析模块化、病害问题库网络化、维修项目计件工资制、综合设备维修全“天窗”、检查和维修计划等级管理,为修程修制改革深入推进积累了经验。
三年探索实践,催生出工务生产的集约化发展,综合效益果实累累
据上海局工务处负责人介绍,工务修程修制改革3年来,该局线桥养修的投入更趋合理,有效地解决了工区间工作量不均衡等问题,增强了作业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促使生产效率明显提升、设备质保期得到延长。
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局工务系统通过整合工区,共计减少班组186个,大量缩减作业点,平均单日维修“天窗”由600多个减少至不到500个,降幅超三成;点外作业申请次数从1200多次减少到700多次,降幅近四成,基本实现了四大干线及阜杭通道全“天窗”管理模式。
修程修制改革举措的实施,为生产一线带来了巨大变化。杭州工务段有关负责人告诉,实施检养修分开后,由于检查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增强,不仅使现场设备状态能够得到更真实的反映,还使车间解决关键问题和重点问题的计划、劳力去向安排等更加合理,实现了桥、隧、涵设备配员率和劣化率明显降低。
阜阳工务段颍上线路车间颍上维修工区工长杨辉深有感触地说:“实行年度轮廓计划,按月计划展开、周计划调整、日计划确认,对照作业指导书落实一日作业标准化,充分发挥了维修工区集中、综合和专业维修的作用,确保了作业过程安全可控。”
目前,上海局工务管理集约化水平已今非昔比。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该局营业里程增加近3000公里,但工务职工总数及劳务用工数量基本维持不变,全局线路设备的超临修处所由改革初期的3万处下降至7000余处,许多老设备旧貌换了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