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的牵手
铁路一线 2016-09-30 08:45:28 0浏览 作者:■本报 唐克军
早起的鸟儿
9月20日早上7点,天山脚下的库尔勒正在慢慢醒来。
太阳还没露面,空气中飘荡着淡淡的甜味和膻味。十几天前,这里的红枣、香梨进入采摘期,牛羊开始转场,农牧民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
此刻天色尚早,梨园、枣林、牧场一片沉寂,只有鹰在云下盘旋。但在库尔勒东郊的一片枣林旁,库尔勒东站工地已是一派繁忙景象:宽阔平整的地基上,推土机、碾轧机来回穿梭,轰鸣声震得十几米外的枣树叶子抖个不停。
从戈壁深处刮来的风,掠过一望无际的枣林和梨园,在流经库尔勒市区的孔雀河上吹起层层波纹。在离河不远的一个铁路隧道里,26岁的高伟正和几名工人在紧张作业。他们每开挖一段,都后退几步,检查施工过的地方是否满足要求。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他们每天三班倒,工作没有昼夜之分。
9月下旬的新疆,没有想象中那么寒冷。除了早晚温度较低外,许多地方白天最高气温仍达30摄氏度。趁着这段好时光,铁路建设者在格尔木至库尔勒的铁路工地上掀起大干热潮。
2014年开工建设的格库铁路正线全长1212公里,其中新疆境内708公里线路由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承建,包括708公里的正线铺轨、库尔勒东站至库尔勒站线下土建工程、库尔勒隧道工程、路基及附属工程。
“目前铺轨基地、制梁场正在进行场地建设和相关设备调试,为全面展开施工做准备,计划明年4月1日开始铺轨。到那时,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了。”看着忙而有序的工地,中铁一局集团三公司副总经理兼格库铁路项目部常务副指挥长李慧敏自豪地说。
最高的标准
早上8点10分,太阳终于跃出地平线。
项目试验员秦兴奎走进项目部2号拌和站中心试验室,掀起盖在试验台上的蓝布,取出电子天平、震击式标准振摆仪等专业测量器材,开始了混凝土检测。他脚下的地面上,3个白色的塑料筒一字排开,里面分别装着生产混凝土用的原材料:水泥、粉煤灰和矿粉。
“这一排都是试验室,包括混凝土试验室、力学试验室等。”秦兴奎指着院内的一排彩钢房说,“我们白天做大量试验,晚上还要整理试验资料、撰写试验报告,每种原料的各个指标都得检验,指标不合格决不能使用。”
格库铁路是客货兼用的单线铁路,设计时速120公里。与高铁和城际铁路相比,它是一条标准较低的普速铁路。然而,无论是建设管理单位还是施工方,对它的投入都不亚于高铁施工。
项目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格库铁路是乌鲁木齐铁路局首条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的铁路,从人员配备到施工过程控制,都严格执行中国铁路总公司出台的建设标准化管理规定。在采访中看到,施工现场需要的产品或者构件很多都在工厂内集中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由信息系统全程监控,基本实现了工厂化生产。BIM技术、架桥机安全控制系统、隧道施工门禁及定位系统、材料销号系统以及国内最先进的铺轨机、架桥机……虽然地处遥远的大西北,但是现代铁路建设所使用的先进技术和一流设备,这里几乎都在使用。
“中铁一局集团前身是原铁道部西北干线工程局,成立60多年来已在新疆修建铁路上万公里,但荣誉属于过去,我们还是要靠工程质量说话。”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公司党委副书记郑树祥说,“坚持最高标准,就是要让这条铁路和我们参建的兰新铁路、青藏铁路一样,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百年工程。”
纤细的长线
打开最新版的铁路网规划图,格库铁路犹如一条纤细的长线,将青海和新疆连在一起。
它的东端,是今年刚过完10岁生日的青藏铁路。10年来,西藏GDP由249亿元增长到1026亿元,增长了4倍多;青海GDP由641亿元增长到2417亿元,增长了近4倍。青藏铁路由此被誉为“雪域金桥”。
它的西端不远处,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最长铁路干线兰新铁路。半个多世纪以来,兰新铁路不仅带动了河西走廊、哈密、吐鲁番等地区的矿藏开发及工、农、牧业发展,还打通了中国与中亚、欧洲的陆上通道,加快了东西方的交流与融合。
这两条铁路犹如一面镜子,烛照着格库铁路及其沿线的未来。
格库铁路建成通车后,将一路穿越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将青海格尔木、新疆库尔勒以及途中的数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县乡串联起来。
可以预见的是,当风笛响起,新疆东南部、青海西北部的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坐上火车直达内地,无需绕行甘肃、陕西;沿途戈壁、沙漠下的石油、有色金属矿产等资源也将不再沉睡;青海和新疆,昆仑山和天山,青藏铁路和兰新铁路,原始生活与现代文明,都将以更加直接有力的方式牵手。西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将焕发全新的活力。